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急求关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操等历史名人的文化散文最好是高考满

急求关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操等历史名人的文化散文最好是高考满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8-30 11:4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阔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来面对如画江山,如梦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的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念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以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才华横溢的考场佳作。作者思路清晰,文采飞扬,以敏捷有致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当官为政。在遭贬时,他心胸豁达,仍然兢兢业业为民办实事;在受排挤时,他依然坦然大度,写下许多优秀诗篇……善用修辞是本文一大特色,开篇就用一串“造就了”的“顶真”句,气势不同凡响。文中“对比”“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等,比比皆是。使文章富于形象,增强了气势和感染力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易当为客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 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注:之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宇为录者所加)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所用话题

  肩膀

  名师点拨

  典型人物再现法、一句诗句引用再评点法、多个诗句加评点法,文章使用这三种素材技法,将杜甫瘦弱的肩膀,扛起民族大任演绎得生动活泼,而又不失深刻。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

  又是一个细雨朦朦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受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

  你知道吗?我生活的年代在21世纪,时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我快十八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我知道你的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

  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文章留后人,草堂著千秋。”

  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少陵问天(川剧•胡琴)

  2006四川考生

  浣花溪畔,暴雨初歇,茅屋又被秋风所破。

  (杜甫:正生 邻翁:老丑)

  (在鼓乐声中,杜甫手拄竹杖,缓步而上)

  杜甫:(念白)风雨飘摇夜,山河沦落秋;屋破何所惜,惟愿河海清。想我杜甫,幼习诗书,有匡扶社稷之心.救济天下之志。怎奈长安难容,而今白首皓发,穷居尊庐。穹苍啊,你何其不公也!

  【二黄导板】(唱)有杜甫气不忿遥问苍天。

  【夺子】(唱)问一声皇天爷何等不平。(转唱)【二黄一字】叹杜甫自幼立下夙愿,为社稷,保疆土,国泰民安。因此上在寒窗苦把书念,习孔孟.学孙吴,勤学苦练。等待到大比年上开科选,有杜甫上京城赴考求官。原指望三篇文得见龙颜,又怎奈并未成半点官衔。安史乱,长安乱,唐室已乱,有杜甫是漂泊流离沛颠。(转唱)【大过板】(转)【二黄二流】你看那朱门户酒气熏天;你看那深沟壑尸骨填满;你看那罗绮筵花红绿暗;你看那呼儿卖女好不凄然。(转唱)【二黄三板】老天爷呀,你何曾睁开了半只天眼,看人间。

  (邻翁在鼓乐声中上场)

  邻翁:(唱)【二黄三板】正在后院起阑珊,耳听有人在喊皇天。来在庭前仔细看,却原是杜先生。(念白)我还以为是哪一个,却原是杜先生,想必刚才那阵旋头风,把屋上茅草又刮飞了。你莫喊,我帮你盖起来也就是了。

  杜甫:(念白)深谢了!(唱)【西皮导板】老邻翁焉知晓我的志高远。(转唱)【西皮一字】修一屋焉保得社稷江山,满怀激愤问苍天。(转唱)【西皮二流】问苍天,你何日赐我三剑,斩尽胡虏社稷宽。问苍天,你何日借我广厦千万间,大庇那天下的寒士俱欢颜。任凭那飞沙走石,狂风暴雨漫天翻,我风雨不动自然就安如山。问苍天,你可曾睁开眼,看一看那呼天抢地,白头征夫,深闺重怨,青鬓思妇,助他们早遂心愿。(转唱)【西皮三板】也不枉,百姓顶戴,口诵青天。

  邻翁:(白)杜先生,房子都修好。

  杜甫:(白)深谢了。(转唱)【西皮三板】任它狂风将我茅屋翻千转,我心系黎民志气坚。

  (结束)

  所用话题

  问

  名师点拨

  熟悉的名人,通过特殊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即能获得创新分数,又能显示作者的文学底蕴。杜甫曾经生活在成都草堂,运用川剧的样式表达少陵也老的思想,不能不说小作者的聪明,无疑能够获得一种亲近感。作文依托于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剧情展开背景,选点精妙。将剧本主题延着诗歌的原有主题而行,通过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为映衬,使得杜甫深广的人道情怀在剧本中再次得到弘扬。
  曹丕吾儿:
  呜呼,为父大去之日不远矣!于此海内战乱纷仍、国家鼎足三分之时,吾委实不忍撒手而去。想当年吾雄心勃勃,欲拯万民于水火,一统华夏,建宏图大业。如此夙愿,今日将 成泡影。天乎?人乎?而今已乎!父死不瞑目也!
  人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父有紧要之言欲告于汝,望汝切记!
  甲子年,黄巾作乱。吾挺身而出,集思广益,与众多仁人义士并肩携手,齐心协力,斩贼首级万余,终大破之,故得以入朝为官。后吾败袁术,诛吕布,身居宰相之高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欲定天下。
  袁绍恐吾势大,率兵四十余万来攻,决于官渡。其时吾兵微将寡,粮草不济,世人莫不以吾必败。然吾了无惧意,欣纳谋士雅言,从长计议,与绍巧妙周旋。时许攸“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方其来投,吾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攸出奇计,献良策,吾军智劫乌巢,火烧粮草,遏绝退路,令绍首尾无暇相顾,终获全胜。自古及今,以寡敌众、以弱克强者寥寥,然吾创此奇迹,岂不快哉!
  后,吾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洋洋,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与孙刘联军决于赤壁。
  此时北方初定,诸侯或死或降,天下与吾争雄者,唯孙权、刘备而已。然其兵卒之和亦不过五万,吾自以孙刘必败,一统江山指日可待,遂妄自尊大,盲目自信。又轻信庸碌辈蒋干之语,误中庞统连环奸计,拒纳其他谋士之谏,被周瑜小儿、诸葛村夫火烧战船,八十余万大军顷刻烟焰张天,岂不痛哉!吾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几至走投无路。后败走华容,险些丧命,徒留笑柄。
  此奇耻大辱,吾没齿不忘!回朝后反复自念,始知刚愎自用,轻信偏听,拒谏饰非,祸莫大焉!
  曹丕吾儿,为父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渐灭,止有孙权、刘备,未曾剿除,余皆不足为虑。而今不起,引以为憾。未竟事业,望汝继承。汝当记取父之教训,遇事不可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亦不可忠奸不分,是非莫辨,偏听轻信,切勿重蹈父之覆辙。临终遗言,儿其切记。勉之!勉之!
  父字
  建安二十四年冬

  30分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