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太极内劲练法(2)

太极内劲练法(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2 18:19 编辑: 网络 查看: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它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它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迭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迭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
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且又内、外家分明,无论内、外家高手,历来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拳不站桩,等于瞎晃荡”。陈氏太极拳位居内家之首,更应注重内功修练。
    内功修练又分静功修练和动功修练,静功修练是一种外形静止而内在运动(以意领气)的功法练习。如打坐,卧功,站桩等。静功修练多数来讲是意识训练,也有少数夹带体能训练,如无极桩和太极桩。静功修练是一种程序,主要是意识形态的调控,是用意识将“无”演化为“有”的过程。内在的气与劲是很空洞的,“空洞及无物,无物衍太极”。人的本气与劲原无定处,它无色,无味,无形,无边。静功修炼就是将气与劲的无形,无边演化为有形有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极生太极”。当气或劲一但有形的概念,就一定有极的分化,极的分化属对立的载体,如阴极与阳极,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轻与重,虚与实,蓄与发等等,这些由有形而转为极的分化就是由“太极生两仪”的定量。两仪是对立两面的中极,一但中极再次激化就会再次衍生阴极与阳极。阴极与阳极的两次分化过程。“四象”即“四向”之意,有了四象,如果要再次分化就进入了“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四正,八卦是四斜,当四正与四斜同时出现时,当中会有一交汇点,即为“中定”。四向在太极学说中是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与中定即为“五行”,其中缺一不可,多一无可为。
    静功修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五行”就是遵循这一理念和公式进行的,在内功修练的过程中,一环与另一环的相扣点都是以意识为纽带,“意识”在内功修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有人将内功修练概括为“意识训练”是有一定道理。
    通俗一点讲,静功修练是在“养兵千日”,而动功修练则是在“用兵一时”。如果说静功修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是以“形引劲”,那么动功修练就是在以“劲催形”,如单式定桩,单式弹拦劲等等。动功修练讲究“内动而外随之”和“一举动,四肢百骸无有不动”。动功修练是将静功修练已练就的劲,通过四肢百骸进行分化,或顾已,或击彼,或“柔而化之”,或“惊而弹之”。练习中由有意而转化为无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自然反应或本能反应。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