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太极拳 各大流派该如何选择

太极拳 各大流派该如何选择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16 21:1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太极拳是我国的瑰宝,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经过历代师徒弟子的演练,如今分化为各大太极拳流派。我们练习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关于它们的起始,现在就让小编带着你,感受一下在时间长河里,成长发扬起来的各大门派。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太极拳 5路,长拳108式和炮捶。从陈王廷起,经无数名家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加工提炼,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陈长兴老架一路75式、老架二路炮捶43式,陈发科新架一路83式、二路炮捶71式,陈有本小架和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的和式架(赵堡架)。陈式太极还有李花枪加白蜡棍、大刀、单刀、剑、球等兵器系列。

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拯救太极拳,一代伟人邓小平在1978年11月12日题词“太极拳好”,大批国内外团体云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涌现出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以太极真功夫名振世界,学院派的门惠丰、阚桂香夫妇创编了56式竞赛套路,国家队教练王二平取得了全能冠军,他们极大推动、规范了陈式太极拳。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上太极拳美伦美焕的表演,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飘逸、刚劲,让人对太极拳的感觉耳目一新;央视四界武林大会上陈式太极拳以卓绝的武功技压群雄,更巩固了陈式太极拳中流砥柱的作用。王战军、陈自强、陈建强等把太极拳技击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受到太极拳迷们的崇拜。>>>陈式太极拳视频 古老拳种引领练习潮流

  二、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创自河北省

  创自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杨福魁,字露禅。道光年间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成为陈氏拳械的第一个外姓弟子。杨得传后,于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授太极拳。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杨式太极在太极拳推广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力作用:杨露禅是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出偏僻的山野走向河北广府、走向北京,以“杨无敌”名振华夏并派生出吴式太极拳,诗云“谁料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家传”。 **时杨澄甫天生神力,技艺高超,拳架又极漂亮,带领十大弟子把太极拳传过长江走向国外。太原的杨振铎、北京的崔毅士、上海的陈微明和付仲文、南京的褚桂亭、四川的李雅轩等使杨式太极拳得到了最广泛、最纯正的普及。国家体委和武术研究院从杨式太极拳中精选24个动作来大力推广,又主要根据杨式太极拳创编了42式拳、剑竞赛套路,使得杨式太极拳一度成为太极拳的代表。

  但杨澄甫53岁神秘去世,国内仅有其子杨振铎、其重孙杨军练习,孙子辈又没见人练习,其他10大弟子也没有教出象样的徒弟,特别是2010年9月六大门派会淮安,在强大的陈式太极拳阵势前杨式选手不堪一击,加之16界亚运会上选手门多采用陈式高难动作(原42式拳、剑已经不能比出高低被逐渐淘汰),更有甚的是一些自认为得到杨家秘不外传真功的“门徒”故弄悬乎,使辉煌的杨式太极拳逐渐成为老年人健身的玩意了,“杨无敌”越来越远去了。

杨式太极在太极拳推广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力作用

  三、吴式太极拳

  创自河北省大兴县吴鉴泉(1870--1942),其父全佑(1834--1902),满族人,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其次子杨班侯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着称。鉴泉自幼从汉,改姓吴,又名爱绅。他秉承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受聘于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拳。

  一九二七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一九二八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一九三三年起,他创设鉴泉太极拳社,传到香港和海外。其间和香港白鹤派公开比武一事成为武林佳话,吴公仪和陈克夫为门派名誉进行了生死之战,因香港不许比武,他们就在澳门以赈灾为名进行了比武,结果有两中说法,吴家说吴公仪以出其不意的直拳击中陈鼻子,陈流血休克处理好错过比赛时间判太极拳胜。

吴式太极拳突出轻柔

  另一说法是第三会合两家起腿过高判平手,有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可见,任何拳术能否实战不在拳的本身而在练拳的是谁。期间梁栩生为之写报道,之后催产、诞生了梁、金武侠小说时代,也稳固了吴式太极拳在香港的地位,李小龙父李海泉学习吴式太极拳30几年,李小龙也有很好的太极拳基础和深奥的太极拳思想。

  全佑大徒弟王茂斋的拳架突出舒展的特点,主要在北京传拳。王茂斋和徒杨禹亭教出五位太极名手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李砚之、孙凤秋号称“五虎上将”。尤其以王培生精湛的拳艺和系统的拳理为吴式太极拳的学习、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吴鉴泉、王茂斋开创了南吴北王的吴式太极拳局面。吴式太极拳以松静柔化、文雅从容见长,养生效果显着,多位前辈在90岁后还能练拳,特别是吴图南100岁还能公开表演,使得吴式太极拳倍受知识分子青睐。至于实战,练吴式太极者好似多不热衷。

  四、武式太极拳

  创于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途径河南怀庆府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又得《太极拳论》于武阳盐店,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发悟,创编成武式太极拳。武禹襄文武兼修又是名门旺族,不以授拳为业,仅传拳于外甥李亦畲,李传邻居郝为真,郝传子月如孙少如。武式太极流传不广,又称李式、郝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