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养生与文化

太极养生与文化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02 21:5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太极养生与文化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在当今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健康长寿是人们期冀的美好愿望,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


对此,可以用一道算术题加以诠释:太极+养生=健康。


一、养生文化理念



古人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就是五行学说,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行学说不仅用于归类推衍自然界万物,更重要的是以相生、相克等关系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自我调控机制,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华所在。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用五行归类,人体的五脏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归于木;心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全身,故归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于土;肺主宣肃而喜清洁,故归于金;肾主水而司封藏,故归于水。




其养生法则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学始终讲究阴阳相合、虚实相兼、动静相依。这与太极养生理论是一致的。


二、太极养生机理


太极一词来源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传》)。 这就是说,太极之理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天属阳,地属阴,故两仪也称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天地分开之后的事物。北宋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图说》)。


这说明太极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她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之术,太极拳对人体精、气、神的调养机制,说明太极拳运动的养生强身、调节身心的保健功能。


(一)太极拳对人体“精”的固守


传统太极拳对人体“精”的固守,主要是对“先天之精”的充实和“后天之精”的蓄养。根据中医理论,“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遗传之精。“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积蓄部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均藏于肾,称肾精。肾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人体内津水代谢的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中医的藏象学说,精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有“夫精者,身之本也”之说。强肾养精,调节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是传统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以腰为主宰的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强肾养精,固守先天之精。太极拳运动要求上下肢的动作协调配合,并贯穿于腰间,以腰带动四肢躯干而使动作节节相连、连贯圆活。如“云手”动作,两手的运动路线是互成上下,腰腿的虚实也是一致的。在手法上,如果没有腰的拧转,就不可能把“云手”的动作做好。在侧移换步时,如果没有松沉腰胯,就不可能使实腿更加稳定,虚腿更加轻灵,以实腿送虚腿。太极拳理论极为强调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如“刻刻留心在腰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要使动作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其关键在于腰。因此,太极拳的精髓之一是“活腰”。腰是身躯运动的总枢纽,是肾之府。全身上下以腰松活为主的运动形式,能不断地牵动着附着在腰部两侧的肾脏,使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大,肾血管正常生理供血机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肾上腺、前列腺、胰腺等体内分泌腺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固守。


先天之精必须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有赖于饮食和脾胃的运化。脾在生理功能上是对水谷、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散布,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脾在体上是生养肌肉,主四肢,故中医认为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太极拳动作的开合、起落、顺逆、直横等都是由不同的弧形路线构成的,其圆弧运动、柔缓均匀的速度和深缓细长的呼吸方式,对脾胃起到轻微缓和的按摩作用,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在变换步中的拗步、转腰、合胯、领膝、迈步等步法,可带动太阴经(脾)和阳阴经(胃)之脉气上升,使三焦之气机通畅,促进中土运化水谷精微,为先天之精的固养提供养料。水谷精气的增加既充实了先天之精,又促进津液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