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太极

太极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27 18:4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太极

名词解释

  「太极」一词,兹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太极大义」于下: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汉儒郑玄作「周易注」,以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盖「太极」一方面为最高至当之理,即所谓「极中之道」。一方面又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气,即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其符号,最初作「一」,天地万物,皆源于此。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一」云「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三国吴人虞翻「周易注」亦云:「太极,太一也。」此皆太极之初义。其说与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相若。晋人韩康伯作「周易系辞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盖本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以释太极也。宋儒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盖以为「极」者,宇宙万有之终极,亦即「绝对」。绝对乃遍在,初无形体可言,亦无名相可依,故曰「无极」。然亦不妨其为普遍、绝对之终极,故曰:「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属本体界,永恒之中,涵有动静两潜能,而其外貌是静。至其发生功能,则入于现象界。其始为动,动之反为静,静又复动,如钟摆然,彼此相续,无有已时。「互为其根」:即指此义。盖中国传统哲学,自「易以道阴阳」以还,即欲以一最高原理,说明宇宙现象之变化。而最简单直捷之方法,莫若以两相对待之现象,如动静、刚柔、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出于同一本源,为能挈要提纲,而有条不紊。周敦颐以太极涵动静二力而生阴阳,即其比较详明而有系统之说也。朱熹形上之学,以周敦颐「太极图说注」为根本。尝作「太极图说注」,以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释「无极而太极」之义云:「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是以「无极」为形容词,为无器形之义;「太极」则为名词,乃天地人物之终极原理;亦即天地人物之理之总体。此终极原理落于天地人物,则天地人物各有其极。故朱子又云:「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亦云:「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之义,于兹大明。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 聚集在一起的不知名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碰撞使到不知名的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终于,温度和体积到达了极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
 
  “太虚”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上下,左右,前后。
 
  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 
 
正,反宇宙创生-太极图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文言文中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
 
  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生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
 
  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生太极”。 
 
正,反粒子产生-太极图2.《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3.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4.谓天宫,仙界。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理论概述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
 
太极八卦 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朱熹理学的基础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 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3 太极图
简介
 
  太极图是 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 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阳,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 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人部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
 
  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西故山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
 
  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
 
  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
 
  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
 
  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
 
  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
 
相关
 
  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
   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
 
  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太极(周驰导演电影)
     周星驰新作《太极》将于明年开拍,不过让星爷闹心的是,功夫大哥李连杰昨日宣布,他也要拍《太极》!昨日,影片投资方华谊兄弟对外宣布,由李连杰和陈国富联合监制的《太极》(暂定名)即将正式启动,李连杰还将担任主演,至于该片是否将由冯小刚执导,华谊总裁王中磊表示,“冯小刚导演今年确实会有一部大制作,至于该片其他细节需要晚些才会对外公布。”
据悉,李连杰早在1993年,拍完袁和平执导的《太极张三丰》后,就迷恋上了太极拳,还经常鼓励朋友学太极,他认为太极不但强身健体,还让人修心养性。“我考虑了快20年,因为我一直很关心一个现象,就是人们越来越繁忙,反而把健康和快乐忽略了。现在全球有超过两亿人在学习太极,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它已经不仅是一门武艺,更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李连杰还透露,为弘扬太极,此次出演他几乎分文不收。
相比之下,周星驰对《太极》的热爱程度比不上《大话西游》,虽然作为进攻好莱坞的作品,周星驰花了接近两年时间打磨《太极》剧本,还准备用英文演戏,并请老师恶补英文。
比角色
周星驰是喜剧大师
李连杰是功夫大师
据悉,周星驰版《太极》将向李小龙经典影片《猛龙过江》致敬,讲述一个中国的太极拳师教徒弟打败黑帮的故事。李连杰版《太极》目前已完成剧本的基本创作,据了解,李连杰除了诠释一位至关重要的武术传奇人物之外,还会把自己多年来对功夫和太极的心得运用到角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