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太极内功的奥秘

太极内功的奥秘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2 03:08 编辑: 网络 查看: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太极内功的奥秘 (2009-02-23 20:28:35)

标签: 杂谈 分类: 练功房

 

一、神:                           

太极拳学的所谓「神」即道家所谓的精、气、神之神。神位居人之大元帅,有不可思议及敏锐的感知力,此处所谓神,不在体内或体外,却是虚灵不昧超乎意识的范围而妙法自然,无形无象、无意无气、不期然而神自凝矣。太极拳拳经有关神之描述如下:「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宜内敛」「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等。

初学拳术者无法体会,只有勤练至中级以上领悟心法之后,始能逐渐对「神」有所体验。

太极拳技击之应用以强弱、刚柔、快慢、其变化莫测,难以意会已达阴阳不测故谓之「神」,王宗岳拳经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易经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即是形容太极拳所谓之「神」,此在其它武术派别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意:

    拳经提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凡此皆是意不是形」又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所谓「意」位居胸部心窝之处,拳论所谓「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肢」「运用在心」乃指心口而已,此心口有十字纵横两方向,看似什么都没有,却似什么都有,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根源所在。开始演练拳架之一招一式都要由心口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在先,形在后,乃能逐渐培养内气,体会拳经所谓「行气如九曲珠」「迈步如猫行」,逐步达成内外合一乃能意到、气到、神到,眼、手、身、步法皆到,而威撼天地,势逼山河。

    初学拳架宜养成以意领形,形与意分开,此乃「从无意到有意」,娴熟后,胸中心口十字纵横乃逐渐清晰明显,澎湃内气不期然产生,乃一招一式自然形成。心意出动,而后形乃动,以意气催动姿势,逐渐体会「有意确无意,无意出真意」,此处真意乃无人为之杂念,自然浮现之「真意」,功至化境,此意淡薄若无意。

杨家秘传「乱环诀」如下:

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身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三、气(劲):

    气乃也,非呼吸口鼻之气,乃是先天元气。亦即「带根本生命能氢离子能」

氢离子能乃是人类肉体活力的根源<三磷酸阿烈诺新>ATP ADENOSINE  TRI PHOSPHATE,其运行路线乃神经细胞组织系统。

丹田非肉体腹部实腹,而是存在于高次元灵体之相对位置。也是人体最可能蓄集「带根本生命能氢离子能」即元之位置。故丹田乃「气」之储存所在地。

气饱和后自然运行任督、奇经八脉。运行路线重要部位有延髓、头顶、心窝、丹田、会阴、匡脊、夹脊、涌泉(左右各一)、劳宫(左右各一)等十一部位。

初学拳架经过一番舒筋、松柔训练后,内气自然逐渐养成,气乃能逐渐沿上述十一部位运行,而松沉至双脚根涌泉入土三分。(气乃四次元之能量,故冥冥中似觉气能弥漫脚底而入土三分)气松沉至双脚后,藉由双脚虚实变化,乃由实脚涌泉将气转化为劲,由脚而腿而腰,行于手指经由劳宫穴或中指,完整一气,整体发劲。此即拳经提示虚实分清不能双重(不但双脚不能双重,双手也不能双重)之原因。内劲之培养必须全身筋络松开,骨骼密度高,内气腾然而有「棉花裹钢」「身轻体重」之感觉,此刻内劲乃能循脚板筋络骨骼,由下而上以骨髓与连络各骨骼之筋络为其运行之路,上升经背脊、劳宫、中指尖而出。是故拳经曰:「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习太极拳而能体验内劲的奥妙,才称得上入了太极拳的门,否则都还是门外汉。从体形外表得知是否具有太极劲,可由以下三项得知:

一、脚底涌泉丰满贴地。(常有入土三分之感)

二、尾闾骨丰满突出。

三、盘拳时双掌感觉厚实,而呈浅粉红色。

    骨髓密度乃人体骨骼中红髓与黄髓之比例,红髓乃人的血液中的红血球、白血球与血“宓睦丛础UU吆焖璞卣既种以上,否则其密度不够,骨质疏松,即使多勤练拳架,亦无法发劲。

四、力:     

    太极拳学乃平衡力学,应用杠杆及轴承原理,施巧力而作最大之「功」。

1、    杠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