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心得 > 我练洪传陈氏太极拳之体会

我练洪传陈氏太极拳之体会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9 18:43 编辑: 网络 查看:

    我于1970年11月21日从广东阳江来到济南西郊机场服役。入伍前,由于家乡有尚武之风,自幼跟父辈学习功夫(即武术)。听父辈们讲,我们村的南拳,是福建南少林遭清朝剿灭后,有一和尚逃到我村所传。儿时村里仍有前人练功的石鞋、石帽,练臂力的石碌、石锁等物。我村父辈的拳师是阳江当时有名的“南拳老教师司徒广度”,在阳江城开设武馆,公开与南北武林同仁切磋交流,其武馆高悬一扁,上书“南拳老教师司徒广度”,当时在阳江名震一方。
    由于对武术的热爱,到部队后,在家所学的南拳、双头棍(齐眉棍)等拳术及器械一直没有间断习练。直到1982年4月,《大众日报》刊登了一篇报导并附1张照片,描述了陈氏太极拳师洪均生老师耄耋之年仍能在上海太极拳比赛大会上用陈氏太极拳独特的螺旋缠丝劲发人于丈外的情况,使我激动不已。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知道陈氏太极拳原来有如此辉煌的历史和实战对抗能力,萌发了跟洪均生老师学陈氏太极拳的决心。
    经洪均生老师同意,由李宗庆老师教我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及陈氏太极剑,后又跟孟宪斌老师学拳。孟宪斌老师按照他的拳架对我所学的拳架进行了改整, 从1985年的夏天开始,洪老师让我有空晚上到家里来,把拳式给整理整理(即改拳)。于是从那时起,一直到89年,几乎晚上一有时间,我就到洪老师处,他给我讲解一些拳理及一些拳式的要求,对每一动作的方向、角度、尺寸讲得很具体,并且边说边做示范,有一次在示范法时,一下子把我发出去,我一屁股坐在床帮上,把床帮都坐断了。洪老师发人冷脆、灵巧,时间、方向、尺寸、角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想让你痛则痛,不想让你痛,一点感觉也没有。那种猝不及防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由于当时洪老师年事已高,腿脚已不太方便,加上房间小,讲解仅限于手部的动作,一些难度较大的式子如穿地龙等腰腿上的动作要求,已无法演示。这一时期的改拳,我的收获不小,是我练陈氏拳一次质的飞跃。当时洪老师鼓励我,你现在才三十多岁,只要好好练,肯定有所收获。这期间,我在济空后勤部司令部工作,上班经常路过南郊宾馆,当时许贵成老师在南郊宾馆前授拳,在同一个拳场的还有教少林绵丝手的李振西老师。我经常在许贵成老师的场子上向他请教。有一天,碰到了洪老师的学生蔡盛叶,我向蔡倾诉了我的困惑,练了这么长时间,功夫长进太慢。蔡告诉我,你条件好,如果想练点真东西,赶快去西门找刘成德老师,刘成德老师在技击散手方面有独到的功夫。于是我到西门找到刘成德老师,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刘成德老师让我练了趟一路拳。看后,刘成德老师笑了笑,指出了我很多毛病。我当时嘴上不说心里还不服气,心想我跟李宗庆、孟宪斌老师练了这么多年,洪老师又给我改过拳,教了我不少东西。怎么会象你说的这样一无是处呢?可能刘成德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没再说什么,就和我搭起手来.这一搭不要紧,我在刘老师跟前根本站不住,顿觉其劲控制了我的全身,刘老师双手象有一股无形的气团,通过我的身体接触部位传导到我的重心脚,使我的重心脚不能动弹。只感觉其有一股很深厚的内劲在控制着我,在随时调整我的重心,使得我前仰后合根本站不住,满地打转。尔后,刘老师又让我划正、反手圈,我就按以前李、孟老师的要求演示给刘老师看,刘老师马上指出我这样划圈不符合太极拳劲走螺旋,对拉拔长的要求,指出了我是尖裆、人字裆。随后,刘老师让我按他的要求去划圈,刘老师在后面用双手扶着我的腰,要求我的腰、裆都要按他的要求去转动,要求是立体磨盘轴转,不能平圈转动。按刘老师要求,我只划了3个圈,腿就支撑不住,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从此,我才意识到,真正的陈氏太极拳的练功要求难度是很大的,我决心跟刘成德老师学习。我说,以前我每天练拳都很努力,练得很苦,每天坚持练拳20遍,基本上是风雨无阻。不但练拳,还拧棒子,提水练裆,划圈等基本功天天坚持。刘老师说,方法不对头,练也是白练,如果真正塌好腰裆劲练拳,不要说练20遍,练一两遍腿都发抖打哆嗦(后来的实践证实了刘老师说的一点不差)。为了跟刘老师学拳,改掉我以前所学拳路的不正确动作,我坚持按照刘老师的要求练了一年的基本功—划正、反手圈。为改掉划圈时脚八字形的毛病,我在地上打上木桩,控制踝关节的角度,最后专门用铁板焊了一个模型,把脚扣在模型上,经过了这样矫枉过正的刻苦训练,终于改掉了以前的那些痼疾,然后再从头开始跟刘老师学拳。表面上看,这样练太笨,太费时间,但事实上是事半功倍,为我朝正确的方向开始训练铺平了道路。
    回想自己20余年来学拳所走过的路,我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学到陈氏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光是盲目地苦练是不行的,必须在明师的指点下苦练,把拳架真正练对,把基本功真正按陈氏太极拳的立体螺旋要求练正确,才能有所收获。
    桩功是内家拳最基本的必修功法,站桩能加快内功成长。我通过查阅中国武术历史上的其它内家拳流派,比如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就专门有介绍站桩练功的方法,董海川、 王乡荠等内家拳大师,也专门有站桩练功的论述。练太极拳也要专门修练桩功。从我个人的练功体会看,站桩是很重要的。它会加快内功的成长,增强自己的功力,在练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拳论中有“气以直养而无害”,“腹内松静气腾然”,“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这些都应该是指站桩练功而言的。《行功歌》中“命意源头在腰隙”一句,道破了陈氏太极拳练内功的全部奥秘。其中的“命”字应该理解为生命,是指精、气、神的躯体。“意”是意念、思维。意念、思维是“性”,“源”是指气,生命的源头是“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性命双修的关键在腰中间的空隙¬—“丹田”。腰中间的空隙即“玄牝之门”。《丹经》中说:“玄牝真玄牝,不是心兮不是肾,穷取生身受命初,莫把天机都泄尽。”又说:“神阙之前,命门之后,不左不右中间有个真金鼎”。腰隙是指空隙,即腰间的真金鼎,鼎便是所谓的“玄牝之门”。《丹道》功夫中的“蛰藏气穴”的“气穴”即此窍。这个“玄牝之门”应该是指“命意源头”。也是拳论中“气沉丹田”的“丹田”。性命双修,就是要重视气沉丹田的功夫修炼。“气沉丹田”即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同时也是高级功夫。基础功夫是炼精化气,高级功夫是“蛰藏气穴”、炼气化神。气沉丹田的作用就是要通过练气站桩,达到“蛰藏气穴”,反朴归真,混元一气之目的,实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养生和技击的高级境界。
    太极桩功修炼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修炼过程中,由于人的身体条件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感受和体会都不会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种修炼过程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前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层功夫有一层收获,下一层功夫出一层奥妙,一层深似一层,一层比一层开阔,这种体悟,只有置身其中才会有真切的体会。我个人的桩功体会是,练功半年以后(5-6个月),丹田开始有气感,丹田部位有很充实的感觉。每当自己意念沉气于丹田时,肚子有一段时间会有一种滴水声,有时会咕咕响个不停,有时会突然有胀热感,有时会突然放响屁,有时突然会有一股气在肚里乱串,有时身体的某一部位会莫名其妙地疼痛。有长达6、7年的时间小肚子坚硬如铁石的感觉,只要一练功,丹田很快就会有气感。这种小肚坚硬如铁石感,自觉十分纳闷,直到有一天早晨练功,突然肚子(丹田)一下子松开了,丹田坚硬如铁石的感觉一下子没有了,气感又回到了开始练功时一样,肚子很空,丹田老是气沉不满。这种第二次感觉肚子很空,气老沉不满的现象又持续了两年多时间,突然有一天肚子又开始感觉很充实,气感很强,而且气开始往肚子两侧、大腿根股沟部位膨胀,感觉整个小肚子(丹田)的气流会先后、不固定地沿着两腿的前、后、两侧的经络逐渐下沉,通透到脚底,有时是脚后跟,有时是涌泉穴,有时是前脚掌,有时是脚掌面,有时是脚趾头,但凡气感一到,这些部位就会发胀,发热,发麻,有时会反射到两手的十个指头,反射到百会穴。这一次的反复,使我感悟到这种现象可能会重复好多次,一直到全身经络打通,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为止。其实人练内功,就象打气泵打气一样,储气筒内存2个气压、3个气压和10个气压,它内在的容量和质量是不一样的,2、3个气压的容量和往外释放能量的压力是较小的,如果10个、20个或者更多的气压容量往外释放能量,它的冲击力会成倍地增长。人练内功如同此理,内功深厚的人,他丹田中所储存的元气的能量极大,因而在技击时其发人的杀伤力则相当厉害是一样的。内功练好了,人的脚掌底部与地面接触就不是一个点,而是整个脚掌的底面,接触的面积比平常人要大好多倍。内功好的人在推手时,看不到其脚在地面上留下的印痕,那些内功不好的人在推手时,接触地面的重心脚会把地面的泥都翻起来。这种现象用文字难以解释清楚,但内功深厚的人,其内气通过经络深深扎根于地下,产生一种反作用力,威力巨大,如同立木顶千斤道理一样。平时人们常说其脚没根可能就是此理。刘老师平时教我推手时,不管我如何用力,刘老师的双脚始终在地面上看不出印痕,而我的双脚则踩得满地的泥都翻起来了,这就是内功的差别。拳论中说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应该是指练内功,一个习武之人没有内功,终究是一事无成的。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的好,“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是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这是对内功的一段最真实而精彩的描述。
    在站桩的时候,眼睛要微闭内视,头要虚领顶劲,双膝微弯,双手肘尖要下堕,意念想涌泉穴,气往涌泉穴沉。意念想涌泉穴很重要,一般练功老师都强调意守丹田,其实不然。只有意想涌泉穴,才会加快打通大小周天。正所谓: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意想涌泉,是取其下得其中,恰好相反。
   练太极拳,仅仅练拳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大量艰苦的基本功训练。洪老师曾经说过,他平时整趟练拳很少,但式子分开来单独练习却很多。同时还说,跟我练拳的这么多学生,能把正、反手圈练对的没有几个。可见练基本功要求之严。刘成德老师通过其个人的武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陈氏太极拳的立体螺旋、阴阳对称、对拉拔长的训练方法。在基本功的训练中,双脚的方向,双膝的运动方向,腰、胯、肘、手的转动方向、角度,手五指从根部到指尖必须如喇叭口形螺旋张开,形成合力等等都有很严格很具体的要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按以前所学的方法去划正、反手圈,划老半天都不觉累。如果按刘老师的要求去划正、反手圈,开始时最多只能划3—5个,自己就感觉支撑不住,大腿的两条大筋麻胀得受不了,腿有打哆嗦感。这就是正确的练功方法和错误的练功方法的对比和感受。洪均生老师生前经常说,一定要把动作练对。他经常拿划反手圈举例,他把中指按在墙上,划反手圈时,中指不离开先前接触的点,但肘却通过旋转肘尖反旋到了胸口窝位置。练反手圈最关键最有用的就是“收即放、合即出”这一点。但相当多的人,在划反手圈时手都是拉回来的,中指尖保持不了原位,体现不出“收即放、合即出”的螺旋劲的要求。基本功练习错误,再怎么下功夫死练,也不可能有收获。这就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前,看到书上说有些东西必须要老师口传身授,有些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以为是故弄玄虚。我通过跟刘成德老师学拳,对以上两句话有较深的理解。有些动作,必须要在老师的反复指导下才能学会。有些动作,必须经老师反复喂招后,自己去体悟出来。中国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有些东西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太极拳的棚劲,必须要在明师跟前亲自去试验,才能体会到劲内在的神奇作用。
练洪传陈氏太极拳,自觉心得很多,有满肚子的收获体会,但一旦想说出来又觉得没什么可讲。其实,练拳从站桩这种外静形态到行拳走架这种外动形态,都是在练功。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都想在学武上走捷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时间来获取,唯独武术作为一门技艺,需要人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武术不可能登峰造极,不可能穷尽其奥妙,一山还有一山高,这就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所在,这就是太极拳这一古老拳种生命力无限之所在。功夫的代名词就是苦练加时间加刻苦加悟性,中国武林有一句俗话“练拳千千万,得道一两人”。说明了能下功夫者少,能一辈子下功夫者更少之又少。能一辈子下功夫者,必有所成。太极拳是需要用身体去“想”的拳术,豁然贯通不是用脑子“想”明白,而是用身体去“感悟”明白。听劲和懂劲,都是用身体去感知的,到了能用身体去感知的境界,离“神明”就不远了。这种悟性,等到身体有了这种感悟的条件反射,就会象日常生活中的牛、马猛然被打了一鞭子,体能迅疾爆发出来一样。主要能够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我想成功之路就不会很遥远。
               
                                                                               谭中岳
                                                                            2002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