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影评 > 人物 > 咖啡馆在英国的兴与衰(2)

咖啡馆在英国的兴与衰(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9-11 06:3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罗塔俱乐部严格遵循特定的言论规范、辩论形式和表决方式讨论问题,这为咖啡馆建立了一套以文雅、平等和包容为特征的交流模式。哈林顿的共和理想随着查理二世上台及自己被捕入狱宣告破灭,然而,他开创的咖啡馆辩论模式影响久远。随后几百年,在英国的公共政治空间,不断可见源自这一模式的论辩规则发挥作用。19世纪的英国议会制改革和选举权范围扩大,可以说就建立在这种政治辩论文化基础之上。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有关共和国问题的政治讨论被归入反君主的罪行,但新闻消费、时政议论并未从咖啡馆消失,相反,这里成为各种密谋、小道消息的集散地。为了控制讽刺、诽谤、政治分歧和反叛思想的传播,查理二世一度考虑禁止咖啡馆营业,后在朝臣劝说下取消动议。不过,政治空气发生的变化终究产生了影响,咖啡馆的文化主题逐渐向文学研究方向偏移,关心天下事的文人们在咖啡馆形成了文学圈,以评议世态百象、倡导道德和文艺新风为己任。

最早声名鹊起的是17世纪60年代形成的威尔咖啡馆才子圈。威尔咖啡馆的桌子上总是铺满未发表的手稿和已发表的文章、诗作,由著名剧作家德莱顿在文学讨论中充当法官。咖啡馆内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和一锤定音的仲裁,为当时许多剧作家和诗人确立了文学名望。

1712年,约瑟夫·艾迪生开办巴顿咖啡馆。他和理查森·斯蒂尔挟此前创办《闲话报》和《旁观者》之影响力,在此聚集起另一个作家圈,构建起又一个讨论文学价值和品位的“文学立法会”。

咖啡馆文学圈最后的辉煌属于1751年开业的贝德福德咖啡馆。由于咖啡馆紧邻剧院,剧评当仁不让成为此地最热门的话题。以新一代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画家威廉·霍加斯、剧作家哥尔斯密为核心的艺术创作者和批评家化身为英国的“戏剧温度计”,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文学批评的社会针砭功能。

咖啡馆文化的消亡

英国咖啡馆在18世纪80年代显现没落的端倪,到19世纪初近于消亡。

咖啡馆文化为什么没落,历史学家提出了多种推论。原因一是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财富聚集和贫富分化,促使咖啡馆鱼龙混杂的平等主义精神让位于新型的社会分层与隔离:掌握话语权的政治人物、文化精英渐次归隐于实行会员制的封闭型俱乐部,劳工大众再次回到简陋喧闹、对现实冷漠超然的酒吧中。再有,邮递业发展,使报纸和新闻时事进入各家各户,人们不再需要到公共空间打听消息。服务业规范化,将业务商谈引入更注重客户隐私权的专用办公室,咖啡馆的商务功能随之消退。

另外,拜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及贸易发展所赐,原本奢侈昂贵的东方茶叶进口量增长迅猛。在家喝咖啡需要多种辅助器具,手续繁琐,泡茶却十分简便,且一壶茶适宜多人同时享用,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下午茶习俗悄然兴起,成为家庭价值至上的19世纪的主流时尚。

英国咖啡馆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中。但是,不能不承认,正是由于它在一个短暂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时期诞生,把人们汇聚在一个共同空间,才激发出新思想、新科技和新发现,孕育出后世的科学飞跃和知识革新。英国现代政治生活所体现的自由和秩序并重的精神、英国文学关怀现实的激情,处处可见这一走出阶级分隔最远的激进时代留下的痕迹。咖啡馆点燃的“社会炼金术”将永远镌刻在英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史上。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13版)

作者:萧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