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天南海北南京兵 “四无”小岛守海防

天南海北南京兵 “四无”小岛守海防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9-10 22:3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季益强大学毕业服役,适应岛上简陋生活环境,百炼成钢——“四无”小岛守海防  

季益强在营房门口 本报通讯员 仓晓 本报记者 江瑜摄

编者按  “当兵去!”每年,南京都会有很多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他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来到部队这个大家庭。他们都是90后,他们用一腔热血、一片忠诚践行着军人的神圣职责。在部队,他们磨练意志;在部队,他们收获成长。

今天起,本报推出“天南海北南京兵”栏目,记者通过实地探访的形式,报道这些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央视春晚小品《军嫂上岛》,感动了很多人,故事讲述的是跟随补给船前往海岛看望在岛上服役的丈夫的军嫂们,在靠岸前却因为风浪太大被告知只能返航,亲人近在眼前却无法见到。这个小品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它发生的地方就是位于山东省蓬莱市长岛下辖的一个小岛屿——大竹山岛。这是一个没有淡水、没有居民、没有耕地、没有航线的“四无”小岛。此次采访的主人公——22岁的解放军某部炮兵营战士、南京小伙季益强就驻守在这个海上要塞。

前往大竹山岛采访季益强并不简单。岛上只有驻军,上岛的唯一途径是从长岛乘坐部队的补给船,每周只有一班。所幸补给船出发的那天,天公作美,船只可以正常出港。我们乘坐的补给船为守岛官兵运送一周的淡水、粮食、蔬菜、生活用品,还有官兵们的信件。开船前,船上的一名战士说:“希望靠岸前不要有大风浪。”他说,遇上天气不好,补给船靠不了岸,半个月无法补给是常事,那时战士们只能喝经过白矾简单净化的雨水,吃海上漂过来的海菜。

补给船在海上航行了两个多小时后,大竹山岛出现在了眼前,它看起来就是一座小山头。船越驶越近,码头上,战士们早早就在等候,他们要把船上的物资卸下来,淡水储存在码头附近的一个水窖里,需要时再用板车运到半山腰的营房。而季益强并不在忙碌的人群里,在训练场,记者看到了他。海风让他的肤色看起来黝黑,他伸出手来和我们握手,手背上有乌紫的冻疮——冬天海岛天气寒冷,在这儿的官兵几乎都是如此。“疼吗?”记者问,季益强不好意思地一笑:“大家都这样,不在意。”

中午吃饭时,季益强骄傲地介绍连队的伙食:猪肉来自战士们自己养的猪,鸡蛋是自己养的鸡生的,他们还自己搭起了大棚种植蔬菜。他说,来到部队后,自己的饭量大增,每顿能吃三大碗。

就在半年前,季益强还是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他家住在江心洲,全家人都很疼爱他,尤其是奶奶。2015年7月,他从河海大学毕业,大专学历,同年入伍,11月来到大竹山岛服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他说,他的双脚第一次踏上大竹山岛的土地时,内心无比激动,因为他终于成为一名军人。可是,艰苦的训练、海岛上简陋的生活条件、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生活等等,新鲜感很快被孤独感代替。

“以前都是在父母身边,所有的生活都是他们打点好的,每天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季益强说,来到海岛,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游戏,一个星期只能和家里通一次电话,每天都是高强度的训练。因为没有淡水,一周只能洗澡一次。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他忍不住哭了。有一天他特别想家,连队的老战士让他去海岛上的老兵墙看看。在大竹山岛有一个传统,每一年老兵退伍时,就会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守海岛百炼成钢,新征途斗志更旺”、“保海防众志成城”……一代又一代守岛老兵的海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季益强。

很快季益强就在部队找到了家的感觉。有一次体能训练,他受伤了,班长带着军医过来照顾他。几天贴心的照看,让季益强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元旦那天,全岛官兵举行了升国旗仪式,看着五星红旗飘扬在海岛上空,他眼眶湿润,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今年春节,季益强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外过年。大年除夕晚上,连队50多个战士一起包饺子、演节目、拉家常,“虽然不在父母身边过年,但那一刻我感觉到,所有的战友都是我的兄弟!”

季益强所在部队的教导员董济龙告诉记者,这个小伙子成长很快,“短短几个月,他变化很大,训练能吃苦、学东西接受能力强、有责任心,比起同龄人,他非常沉稳。”

海风改变的不仅是季益强的肤色,艰苦训练改变的不只是他的体格,他说:“以前我总觉得父母照顾我是应该的,来到部队才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几个月的部队生活让他迅速成长,“当我手握步枪巡逻在海防线上时,我的心中是澎湃的责任感,我是一名军人,我要保护我的祖国和人民!”

离开海岛前,季益强送我们到码头。开船前他说:“请转告我的父母,我在这里一切都好,部队磨练了我的意志,我爱部队!”

本报通讯员 仓晓 本报记者 江瑜

南京日报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