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文稿/学术天地/故宫博物院2012年安徽窑址调查报告(2)

文稿/学术天地/故宫博物院2012年安徽窑址调查报告(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07 23: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孔灵窑标本

  5.霞间窑
  五代~北宋瓷窑。窑址位于皖南宣城市绩溪县西北约2公里的高迁乡霞间村。1984年发现,199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试掘,判明在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40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姑嫂塘、十亩园、黄金坦、栗树山、对面窑等处窑址。主要品种有青釉、酱黑釉、酱黄釉及绿釉,器形有各式碗、盘、罐、盆、壶等。青釉器胎质细腻致密,胎釉结合牢固,釉层薄厚均匀,釉面光洁滋润,有开片。酱釉器质地粗厚,釉面光洁度较差。在窑址上还曾采集到酱褐釉拍鼓标本,具有唐代风格。多数器物采用支钉叠烧,少数用匣钵装烧。


 霞间窑遗址

  6.摇(窑)头岭窑
  五代~北宋瓷窑。窑址位于皖南宣城市泾县东南约10公里的晏公镇摇(窑)头岭村。主烧白瓷,兼烧青瓷、白瓷,器形以碗、盘、钵为主。青白瓷胎体较薄,胎色有灰白、铁灰、砖红等,釉面光润,光素无纹者居多。遗址发现大量匣钵及垫饼、垫圈,说明该窑以一匣一器的装烧方式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该窑部分器物施化妆土,尽管釉色仍白中闪青而非纯白,但其生产目的应是烧造白瓷。

 摇(窑)头岭窑标本

  7.琴溪窑
  唐~宋瓷窑。窑址在皖南宣城市泾县东北约14公里的琴溪乡陶窑村。该村随处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烧窑的废物堆积,直到今天,当地还在烧造粗质的酱釉壶、罐、缸类器物,一座完整的龙窑仍窑火不断。陶窑村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琴溪窑主烧青釉器,器形有碗、盘、盏、钵、枕、执壶等。造型、胎釉特征与歙县竦口窑大体相同,但时代要稍晚一些。釉色不纯且多生烧,呈青黄、黄绿、青绿等色,釉层较薄,常有开片,并有脱釉现象。碗类常见花口,因采用叠烧,内底与外圈足上均有一圈支烧痕迹。在遗址中除发现各种垫柱和托珠外,未发现匣钵,这是该窑釉色不稳定并常出现生烧现象的一个原因。


 琴溪窑标本

  8.繁昌窑
  五代~宋瓷窑。窑址散布于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山坡上,包括柯家冲、骆冲、张塘、半边街和柳墩等数个地点。其中,以柯家冲窑址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是繁昌窑的中心窑场,代表了繁昌窑制瓷的年代范围和器物的总体特征,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昌窑产品以青白瓷为主,并有少量白瓷,造型有碗、盘、杯、执壶、盒、瓶、罐、炉等。胎体坚薄细腻,釉面光润匀净,玻璃质强。五代时胎釉皆偏白,入宋后逐渐向偏青方向发展。与景德镇青白瓷相比,繁昌窑产品釉色多白中泛黄,这是由于器物在窑内受到不同程度的氧化的结果。其烧成温度一般较景德镇青白瓷低,胎釉烧结程度稍差,常有剥釉现象。遗址发现大量匣钵、垫饼和少量垫圈,说明该窑以一匣一器装烧方式为主。
  附:柯家冲窑
  柯家冲窑位于繁昌县城关镇高潮行政村柯家冲自然村,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开敞,窑址分布在东面的峨山和西边的锥子山之间。该窑址于1955年由安徽博物院在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此后,考古工作者曾先后进行过数次调查和试掘工作。在东西长约0.9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数十条龙窑遗址以及大量瓷片、窑具及窑砖。2002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与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合联合考古队,对繁昌柯家冲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面积516平方米,出土各类瓷器、窑具、标本8万余件,揭露龙窑窑炉1座、作坊基址1处,淘洗池遗址2处及排水沟、灰坑、墓葬等遗迹。

 柯家冲窑遗址

  9.下符桥窑
  宋代瓷窑。窑址位于皖西南六安市霍山县城北约13公里的下符桥镇。主烧黑釉器。胎质一般较粗,有砖红及灰褐色。器外多施半釉,釉常泛褐色。造型有碗、盘、碟、双系罐、壶、瓶、炉、玩具等。碗的数量最多,执壶和罐有高矮、大小等不同形式。碗、盘采用泥钉叠烧,一般里心留有五至十几个较大的支烧痕。

 下符桥窑遗址

  10.寿州窑
  隋唐瓷窑。窑址分布在皖北淮南市上窑、三座窑、徐家圩、费郢孜、凤阳武店一带。上窑地区在淮南市区东北约20公里,是寿州窑兴盛时期的中心窑场,从马家岗、余家沟、外窑至东小湾、松树林,在窑河两岸形成长约3公里的大窑址群。上窑镇唐代归寿州管辖,故名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兴盛于隋、唐,晚唐时停烧。1960年2月发现,1981年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州窑早期产品以青釉为主,釉色青中闪黄。品种有四系盘口壶、高足盘、罐、瓶、碗、盏等,装饰工艺有划花印花、贴花等。器物多施半釉,玻璃质感强,釉面密布细小开片。入唐以后,产品以黄釉为主,兼烧黑釉、茶叶末釉、酱红釉等。陆羽在《茶经》里称“寿州瓷黄”,将它列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由于窑温差异,黄釉的呈色有深浅、浓淡之分,常见的釉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多种。器外施釉多不及底,口沿处往往出现褐色斑点,釉厚处常发生窑变现象。产品有粗细之分,胎质较粗者略带砖红色,细者则洁白光腻。品种有壶、杯、罐、注子、枕、碗、盏、盘、玩具和建筑材料等。器物多平底,多角形短流注子和各种造型的枕最具典型的唐代风格。装饰工艺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贴花等。碗、盘类多采用支钉叠烧,里心常留有三个较大的支烧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