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文稿/学术天地/故宫博物院2012年安徽窑址调查报告(3)

文稿/学术天地/故宫博物院2012年安徽窑址调查报告(3)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07 23: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寿州窑遗址

  附(1)管咀孜窑
  隋代窑址。总面积15.8732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面积13.2285万平方米。1988年10月发掘,遗存较薄,厚度不超过1米。施青釉,胎色灰白,质地较细。在1200℃左右的还原气氛中烧成。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碗、盂、盘、高足盘、高足杯、罐、砖等。以模印、贴花、刻划、篦划、捏塑等装饰。造型优美的盘口壶、鸡首壶是该窑的代表性产品。


 管咀孜窑标本  

  附 (2)松树林—东小湾窑
  隋唐窑址。总面积21.0816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面积17.0913万平方米。产品以黄釉、黑釉为主,多施化妆土,在1150℃左右的氧化气氛中生成。器形有碗、盏、罐、瓶、钵、枕、注子、缸等生活日用瓷和文玩、建材等。精细产品以匣钵装烧,碗、钵类叠烧。该窑址是寿州窑现存遗址中保存状况最好的。



 松树林—东小湾窑标本

  附 (3)医院住院部窑

  唐代窑址。总面积25.3837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面积24.0281万平方米。1988年5月发现,遗存一般厚1米以上。胎呈黄红色,多未经淘洗,上化妆土后施釉。黄釉呈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之分。中晚期兼烧黑釉,色纯正,偶见酱红釉。精细产品匣钵装烧,碗、钵类叠烧,烧成温度在1150℃左右。器形有碗、盏、罐、枕、注子、文玩等。


 医院住院部窑标本

  
  在安徽地区窑址调查工作中,考察组通过采集瓷器标本,参观各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对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生产面貌有了基本认识。此次调查不仅对了解安徽地区的陶瓷发展脉络有一定的帮助,也为进一步研究安徽与河南、河北、江西、浙江等地陶瓷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地位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现将主要收获概括如下:
  (1)对安徽古陶瓷生产状况的了解
  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淮河是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安徽也是南北方两大瓷窑体系的中间过渡地区。皖北地区陶瓷产品具有北方瓷窑的风格,皖南地区瓷器生产又受到南方瓷窑的影响。
  故宫博物院此次共调查窑址10个,分别是休宁岩前窑,歙县竦口窑,绩溪仁里窑、孔灵窑、霞间窑,泾县摇(窑)头岭窑、琴溪窑,芜湖繁昌窑,霍山下符桥窑,淮南寿州窑。其中皖南歙县、绩溪、泾县等地区生产的青瓷明显受到浙江越窑的影响,在釉色、造型以及装烧工艺、窑炉形式等方面均大同小异;繁昌窑和摇(窑)头岭窑产品又与江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皖北寿州窑,产品无论是造型或釉色都与北方,特别是河南、河北地区瓷窑有许多共同之处,窑炉也采用北方常见的馒头窑。概言之,安徽地处我国南北方两大瓷窑体系的“分水岭”地区,古陶瓷生产具有熔南北方风格于一炉的特征。
  (2)对南北方瓷业技术交流的体会
  瓷业技术交流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常见的、却是容易被简单化的问题。在观察两处窑场产品的时候,人们经常会注意到它们在釉色、造型、装饰的类同,比如皖北与河南、河北,皖南与浙江、江西,显而易见的相似性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窑场之间的技术交流。但实际上,两处生产着不同产品的窑场,也可能存在着技术上的渊源关系。如五代至宋南方青白瓷与北方白瓷,尽管在面貌上区别很大,但若从窑具、窑炉等深层要素入手,却可发现它们在装烧技术上的一致性。
  皖南的繁昌窑是南方地区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场之一。晚唐五代时期,皖南地区有一批属于越窑技术体系的窑场,如歙县竦口窑、绩溪霞间窑、泾县琴溪窑等,这些窑场多采用泥点叠烧的装烧方法,生产类似越窑的青瓷。只有少量的器类,如执壶等采用筒形匣钵单件装烧。繁昌窑兴起后,放弃了越窑系统的泥钉叠烧法,采用漏斗形匣钵、垫圈、垫饼和少数泥点组合的装烧技术。同样主烧青白瓷的泾县摇(窑)头岭窑,情况大抵一致。漏斗形匣钵在唐代后期开始流行,其使用区主要是在从太行山东麓到华北平原西部边缘之间的地区。晚唐时期的定窑就使用漏斗形匣钵与垫饼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形式不见于同时期的越窑。由此可以推断,繁昌窑在装烧方式上很可能是受到定窑等北方白瓷窑场的影响。
  不过,南方地区对北方白瓷技术并没有原样保留下来,而是有所取舍,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如繁昌窑就保留了南方地区传统的窑炉形式——龙窑。故此,可以说繁昌窑青白瓷在装烧技术上更多地体现了北方窑场的技植入,而在窑炉技术上则继承了南方窑场的技术传统,它是南北方瓷业技术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3)对寿州窑和繁昌窑精品的认识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寿州瓷黄”,并将寿州窑列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但过去,人们熟悉的寿州窑黄釉器,品质相对粗糙,胎体杂质较多,施釉也欠匀净,很难与邢窑、越窑等唐代名窑相提并论。
此次调查工作中,考察组在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以及当地藏家手中,看到部分黄釉瓷器精品,对寿州窑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精品以枕类最多,造型有长方形、委角形、腰圆形、动物形等。它们胎体洁白细腻,釉面光滑纯净,部分以精致的剪纸贴花作装饰,纹饰有花、叶、蝴蝶、葡萄等,代表了唐代瓷器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外,安徽博物院、繁昌县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等收藏的当地墓葬和窑址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精细者亦可与景德镇产品相媲美。盒、炉、壶、盏托的制作尤为考究,造型规整,不少以刻划花和印花作装饰。参与柯家冲窑址发掘的第一线考古工作者介绍,科学检测证明繁昌窑在五代时已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比传统上认为该工艺起源于元代景德镇窑的观点要早三百多年。同时,胎釉原料主微量元素分析又证明,北宋中期以后繁昌窑青白瓷原料品质明显下降,这是导致其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生产衰落的主要原因。
  (4)对我院窑址标本收藏的补充
  就工作性质而言,窑址调查更适宜在春、秋两季展开,这不仅因为温度适中,蚊虫较少,适合野外工作,更因为古窑址分布的山区,在夏季常常草木繁茂,窑址堆积完全被覆盖,很难进行调查工作。
  此次安徽地区的窑址调查在6月进行,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个别窑址未能进行考察,某些重要窑址的调查工作也无法深入展开。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此行采集到休宁岩前窑的标本,填补了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窑址标本收藏的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