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故事(3)

故宫文物南迁背后的故事(3)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23 11:3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1939年4月,日机开始断断续续轰炸重庆。必须尽快将国宝撤离重庆。今年80岁的老人张建民是安达森洋行公私合营后的第一批员工。张建民老人称,他听安达森洋行当年的工人回忆,每当日机来轰炸时,安达森就叫工人把瑞典国旗在门口的旗杆上升起来,以求安全,其实,日军未必看得见这面小小的国旗。但是,侥幸的是,藏于安达森洋行的这批文物毫发无损。   1947年,漂泊多年命运坎坷的故宫国宝汇集于重庆向家坡,最后等待装车回南京。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国宝中有个秦国时期的“石鼓”被车运出后,在江津广兴乡时,司机不小心将车撞上了一棵树,车一下子就翻了,所幸的是“石鼓”包装扎实,未被损坏。车离开黔江后,又为避让另一辆车而再次翻倒,车摔坏了,“石鼓”却仍完好。

  国宝离京时,故宫人曾为如何包扎装箱而大伤脑筋,最终还是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了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文物包、捆、填的包装方法。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方钉箱盖,贴封条。故宫人特意买来许多普通瓷器反复作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整个南迁历时10余年,数十万件国宝历经波折,但受损者极少。

  从重庆回南京,全程3000多公里,这批文物经公路、水路共走了56天,终于安全抵达南京。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统计,日军侵华期间,中国文物损失惨重,惟故宫文物损失甚微,这场堪称旷世传奇的文物南迁中,故宫人及文物所经各地的人们都为保全国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当为史册铭记。    颠沛流离,分散于安顺、峨眉、乐山的故宫国宝于1946年先后被集中到重庆,后全数运回南京,准备回归北平。  
 
    北望故乡不能归 唯有渡海到台湾

  然而,内战爆发了……

  国民政府开始执行国宝赴台计划,地下党人发动故宫人保护文物,院长马衡消极执行政府命令,但一切都未能阻止一个结果——装满国宝的三艘货轮,在人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

  1948年12月第一批文物(古物259箱、图书18箱、文献7箱)由“中鼎号”、“海沪号”、“昆仑号”三艘船舰,载运驶离南京,抵达台湾基隆之后,再改装火车,运至杨梅暂存。次年1月,第二批文物(古物490箱、图书1,180箱)由招商局海沪轮运抵基隆,2月第三批文物(古物640箱、图书132箱、文献197箱)乘“昆仑号”到达基隆。故宫运台文物共2,972箱,多为精品,另外还有中央博物馆筹备处运台文物852箱。

  三批文物运台后,除国民政府外交部文件存于台北,中研院文物暂存杨梅,其他文物皆转到台中糖厂仓库储放,并重新编箱编定《存台文物清册》。这样,当时的中央博物院与北平故宫博物院运抵台湾文物,构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主要部分。1949年8月成立临时机构“台北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将三批文物迁往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北沟)新建库房。后来很快发现,北沟库房条件不佳,空间狭小,抵台文物不得已又进行了新的迁移。 

    南迁文物数字版
  1933年2月5日夜,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至5月15日运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等。还有《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当时国内发现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五代刻本,国内最古老的石刻“岐阳石鼓”。文物抵沪后,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存放。同时在南京朝天宫抢建文物库房。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迁运至南京新库房,1937年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京分院的文物又分3路运往四川,巴县存80箱,峨嵋县存7287箱,乐山县存9331箱。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运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仍有222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由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台湾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外双溪,占地20甲,启建于1962年,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背负青山,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菁华所在。

  进入故宫广场前,即见六根石柱所组成的牌坊,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博物院建筑分为四层,正院的平面图采梅花形,分成五个大厅。第一层分别是讲演厅、办公室、图书馆;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八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基园模型及墓中出土物;第三层则陈列书画及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及织绣等;第四层则为各种专题研究室。 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典藏品数量近70万件,且由于不断接受捐赠与购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多,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宝格珐琅器、文具、雕刻、织绣、缮本图书及满蒙档案文献,品类众多又精致;万以三楼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二楼的瓷器最受游客瞩目。 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出内容,选定一个主题慢慢玩味远比走马看花收获更丰,若想要仔细欣赏每一个展览室,最好是分天分室,逐一参观;特别节日故宫还会特别推出一些平时难得展示的历代名画等特定题展。

  除一至三楼陈列馆之外,故宫博物院的图书文献馆、中庭点景、三希堂古典茶座等,凭添多元的参观游憩品质。图书文献馆位于右侧,面积2000多坪,除学术研究外,馆内的中国艺术资料也开放一般民众阅览。正院右侧天井的中庭点景小园,占地40余坪,意在发挥“可以游,可以观”的艺术,让参观动线有一纾缓的空间。三希堂,位于正院四楼,提供参观者坐下来品茗谈心,小憩片刻;内部仿清乾隆皇帝的养心殿格局而设,除了展示王羲之的名迹,四支梁柱上还挂着唐朝陆羽《茶经》的放大局部照片。欣赏了古字画器玩之后,最后还可到复制品供应中心选购纪念品,带回家赏玩。

(责编:pan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