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恋爱技巧 > 周总理的干女儿孙维世是如何惨死的?(2)

周总理的干女儿孙维世是如何惨死的?(2)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1-05 18:1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我和青艺的关系源远流长,一来爸爸在延安,有一度在青艺工作,他那时也喜欢演戏,还演过苏联话剧《第四十一个》中的那个“蓝眼睛的白军军官”,所以青艺的领导和明星都是他的老朋友;二来我的姐姐乔乔自幼就酷爱戏剧艺术,在延安刚会走路就出台演戏,给第一个演白毛女的王昆配戏,她演“小白毛”。

 

    五零年,姐姐在育才小学,还没毕业就跑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要求参加刚刚开办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儿童工作队”。当时,廖承志是团中央书记兼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院长,所以常来青艺和大家见面聊天。姐姐和青艺的领导吴雪、任虹、雷平等早就很熟,一直是叔叔、阿姨地叫。他们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徵求家长的意见。看爸爸拿姐姐也没办法,姐姐顺理成章地就成了这里的小演员。当时我家离青艺很近,一到周末,就把我带去玩,我也跟着叔叔、阿姨的叫。我见过孙维世很多次,在我印象中她很高大,也很爽朗。我那时才六、七岁,看所有的大人都很高大。

 

    印象最深的是,青艺举办《保尔柯·察金》的首场演出,你想想延安来的土八路在北京上演一出苏联老大哥的洋戏,由苏联留学回来的孙维世来导演,又由她的新婚丈夫大明星金山扮演保尔,还由金山的前妻张瑞芳(后来演电影《母亲》、《聂耳》、《李双双》而名声大噪)扮演女主角冬尼娅。这天没有卖票,请来许多高官名流和文艺界的各路人马。我爸爸、妈妈也都来了,我和姐姐缩在前排靠边的一个位置上。

 

    灯光慢慢暗下来,一下奏起了俄罗斯音乐,音乐声音慢慢弱下来,大幕缓缓升起,舞台上是一个青年人坐在那儿钓鱼的剪影,随着音乐、灯光渐亮,金山一点点地变成一头金发,穿着俄罗斯的套头绣花、灯笼袖的白衬衫,还没说一句台词,这异国情调就把大夥震晕了,全场热烈鼓掌。

 

    过去我们看海默写的话剧《粮食》那唯一的布景,就是放在地上的一个大木头箱子。汉奸四和尚就藏在箱子里,伪军队长李狗剩和八路军的队长坐在箱子上斗嘴,四和尚在柜子里百爪挠心,我们看得乐不可支……。

 

    就连当时解放区的重头大戏《白毛女》,我们觉得布景就相当复杂了,但和这正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有人小声议论:孙维世现在真够大度的,也不在乎舞台上的保尔和冬尼娅已经进入热恋状况啦。孙维世在台下从容地边看边写记录,非常认真和敬业。居然,台上出现了保尔和冬尼娅拥抱接吻的场景,虽然只有几秒钟,把观众全震糊涂了。

 

    全场鸦雀无声。多咱见过这个景?过去中国的话剧,尤其是八路军的戏里边怎么会有这样的景色,这也只有孙维世这个总导演才敢如此地出位。

 

    金山和张瑞芳又都是大红大紫的明星,给人们一个现场爱情表演。在当时绝对是震撼,据说后来有人建议他们意思意思就行了,别太刺大夥了。也就是他们这个话剧界的艺术金三角,才可以在刚刚解放的新中国舞台上,就如此飞扬地张开艺术翅膀而任意自由翱翔。

 

    我看完这个戏完全被迷住了,回家睡到被窝里,手里还拿着那张说明书,还在看那个演员名单,不断地唱那个孙维世填词的主题歌:

 

    在乌克兰辽阔的的原野上,

 

    在那静静的小河旁,

 

    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

 

    这是我们心爱的故乡。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这个曲子也是孙维世写的,长大以后才知道,这原来是一首乌克兰民歌《滔滔的德涅伯汹涌澎湃》,孙维世借用来当这个戏的主题曲。

 

    ◆上海剧团、蓝苹

 

    孙维世是烈士孙炳文的大女儿,孙炳文在欧州留学时就和朱德是铁哥们,朱德又把他介绍给周恩来,据孙冰说,他们三个青年当时就拜把子结了兄弟,好比是桃园三结义。

 

    回国以后,孙炳文在广州,周恩来南下和他秘密接头,孙炳文抱着五岁的孙维世,让孙维世看后边有没有可疑的跟踪,他们坐下来谈话,这机灵的小姑娘就给他们主动放哨,那时,她一直叫周恩来“周爸爸”,所以后来人们开玩笑说孙维世一九二六年就参加革命了。

 

    一九二七年国共分裂,孙炳文英勇就义。孙维世的母亲任锐女士带着四个孩子东躲西藏。孙维世十四岁的时候,妈妈把她托付给当时上海的左翼文艺团体东方剧社的领导人金山和章泯,后来又转入到“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联华电影公司。为掩人耳目给孙维世改名叫李琳。当时,这里聚集着中国最优秀的演员:金山、赵丹、陶金、魏鹤龄、顾而已、舒绣文、王莹、吴茵、蓝苹,还有小李琳。

 

    金山本人扮演过《夜半歌声》里的宋丹萍,轰动全国,是当时第一部中国恐怖片,广告上说:已经吓死了一个女郎,怕死的不要来看。越这么说观众更疯狂地要来看。

 

    主题歌《热血》一时唱遍大江南北:

 

    谁愿意做奴隶,

 

    谁愿意做马牛,

 

    人道的烽火,

 

    已燃遍整个欧州。

 

    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

 

    愿付出我们的热血。

 

    甚至我们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