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河北故事】大城县残疾修鞋匠的诗意人生

【河北故事】大城县残疾修鞋匠的诗意人生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2-19 10:2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残疾的赵志信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意。

赵志信写的文章。

  记者 庞永力通讯员陈彩燕 文/图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每日以残疾之身摇着三轮车,在大城县后北曹村的街头修鞋,虽然年逾五旬,但赵志信仿佛不安天命,读书、吟诗、作赋。

  “野居村外,月朗风清。枕上能辨风声,窗前可赏风景,屋雅何须大,花香无须浓……”日前,赵志信新创作的一首《野居赋》,道出了他那乡村哲人的豁达。

  2月3日,尽管正午刚过,赵志信那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却有些发暗,他正和两位乡亲聊天。对于突然造访者,赵志信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经常要接待各种“不速之客”。

  最羡慕他人能上学

  “别看他这样(残疾),这可是我们村的大文学家,我们都喜欢来找他说话。”见记者来访,聊天的村民说。

  其实,赵志信早已习惯了别人对他的各种评价,这也许是历尽沧桑后的笃定和从容,也许是对生活的一种包容和感恩。“别看我这屋子小,但是从来不缺人气。”

  赵志信生于1965年,残疾是因病导致的。那时,赵志信才一岁半。“刚开始,只是发烧,后来总不见好,母亲带我找到村里的赤脚医生后,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后来,父母想尽各种办法,也尝试了各种偏方,一直给他治到六岁也不见效才作罢。

  对于儿时的记忆,赵志信说,最让他羡慕的是两个哥哥,因为他们可以背起书包去上学。“那时,父母忙着干活,我自己整天在屋里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只要看到他们背书包去上学,就眼馋得不行。”

  后来,赵志信大哥的语文老师孙宝丹得知了赵志信的情况,便主动做起了家访,赵志信也因此走进了向往已久的课堂。

  但是,幸福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赵志信上完二年级,哥哥们却都升入中学了,不能再继续背送他,他因此辍学,再次回到那间只能坐着或躺着的小屋里。

  “后来,我变得有些自闭,不愿意见任何人,这其实是一种自卑。”赵志信说,不爱说话的他,爱上了学习和思考。哥哥们上学留下的教材成了他生活的“玩伴”。虽然只上过两年学,只认识一些拼音,但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既然不认字,我就从学习字典开始,不懂的就请教哥哥们。”

  辍学后的几年时间,赵志信从未间断学习。

  “那几年,我哥他们留下的教材被我翻烂了三本。”赵志信回忆道,“我学习得很慢,也没有老师辅导,但是后来大部分字我都认识了,读书看报啥的都不成问题了。”

  就想自己养活自己

  真正让赵志信走出自闭的事发生在他二十岁的时候。

  1985年初冬,赵志信从母亲拾回来的一堆废柴里看到一张破旧的报纸,上面刊登了张海迪的事迹,他倍受鼓舞。“我当时就打定主意,不能再做一个废人,一定要做一些事才行。”

  他的尝试是从卖冰棍开始的。21岁那年,赵志信看到院子里放着一辆坏了很久的自行车,便请村里的电焊师傅帮着改装成了一辆手摇三轮车。他去离村三里路的冰棍厂进货。因为没有保温箱,他找来一个竹筐,为了防止冰棍融化,他在里边放上麦秸,外边盖上棉被。第一天,他去村里的小学门前卖冰棍,“刚开始有点拉不下脸来,不好意思喊。不过学生们可能看我是个残疾人,就比较照顾我。那一天赚了8角钱,美得我半宿没睡着觉,第一次感觉自己有了一点儿价值。”

  第一年卖冰棍,赵志信挣了四十多块钱。冬天闲暇之际,赵志信有了新的想法:卖冰棍毕竟不是长久之事,应该找一个大点儿的事业干干,既然脚不能动,那只能做手上的活,后来就打定了主意——修鞋。那一年冬天,赵志信用自己赚来的四十元钱,买了一架二手的修鞋机,开始了自己的修鞋之路。

  不同于卖冰棍,修鞋是个技术活,得有人教才行。

  赵志信说,他的老师就是他的顾客,让他记忆颇深的是邻村的一位大姐。“那时,我刚修鞋没两天。她一下拿来了几双鞋,我怕修不好。没想到大姐还很敞亮,让我随意弄,修坏了就不要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除了起早贪黑地忙活,没事他也会钻研。慢慢地,他摸索出了修鞋的门道,生意越来越好,虽然钱挣得不多,但足够保障基本生活。

  后来,赵志信的两个哥哥都结了婚,妹妹也出嫁了。转眼间,弟弟也到了成家的年纪。此时,赵志信修鞋已有几年,省吃俭用零零散散地攒下了一些积蓄,他不愿让父母太辛苦,就拿出3000元钱帮父母翻盖原有的三间土坯房,留给弟弟做婚房,自己和父母则借住在了别人家里,一住就是六年。

  30岁那一年,父母借来的房子不能再住,他又出钱在村东盖了四间小房,这才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其中一间小屋专门用于修鞋。

  “自己养活自己,这是我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我的生活底线。这些年虽然不容易,但是我能做到。”赵志信说。

  把微笑留给每一个人

  赵志信是个健谈的人,由于经常穿梭于周边各村街修鞋,一来二往,和周边的村民熟络起来,也有很多村民把鞋送到他家里来修。久而久之,他这间又脏又黑的小屋门庭若市,修鞋的、聊天的、闲坐的、下棋的……络绎不绝,赵志信显得不那么孤单。

  “在世界的角落里,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昏暗的小屋中,我却不在乎那细碎的日光。在这秋去冬来的季节,我被浓浓的爱围裹着……”赵志信在朋友圈里的这段文字让人感动。生活虽然艰难,但是练就他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谈起往昔,他说,唯有感恩二字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提起自己的心境,赵志信首先想到的是孟桥村的戚国祥。

  有一天,戚国祥推门而入,一坐就是一上午。赵志信说,“我以为他是来闲坐的。临近中午,我看他还不走,就示意他我出去一下。他以为我要去买菜,就匆忙拦住了我。”

  戚国祥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来看看平时你是怎样出行,想给你做一个代步工具。”赵志信很错愕,没想到二十多天之后,戚国祥就把做好的小车送了过来。虽然只是一个小车,但赵志信说,那是他的“脸面”:“以前,我出来进去都是靠爬。现在,这辆小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的生活品质也提升了。”

  “你做饭太麻烦了,我给你做个流动厨吧!省得来回拿东西费劲!”

  “这兜鸡蛋送你了,修鞋给不起钱,给兜鸡蛋吧!”

  “这是我家院子里种的石榴,你尝尝吧!”

  ……

  回忆起乡邻对他的千般万种好,赵志信说,他如沐春风,内心充满了温暖,就好像安装了太阳,即使身在阴冷的小屋里也不觉得冷了。

  “野居”成为他的精神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