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教学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太极拳教学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4-12 19:0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武派太极推手技术要领

  推手旧名打手,含义较为广泛,为适现今读者之习贯,本文也改称推手。

  早期推手程式比较简单。武澄清(1800年—1884年)在《打手论》中曾有记述。

  他说:"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搂;此用按,彼用搂;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并注‘搂’本音楼,牵也……俗音吕。”

  武澄清的《打手论》不仅记载了打手的程式动作、练习方法,还可从中得知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尚用“搂”字来代替。

  在“老三着”的基础上,武派太极推手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在理论方面,武禹襄、武澄清、武汝清、郝月如、徐震、郝少如、闫志高、陈固安、姚继祖等先生都有著作。

  尤其是武、李两 家以及郝月如等前辈的打手理论、早已成为太极拳界共同财富,为众多习者所推崇。

  其次是推手的形式,根据实战时步法需要灵活多变的客观存在,将一进一退的步法衍化为进退各三步半。后来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了推手。

  陈固安先生在太极缠枪的启发下创编出多种缠手,增加了四斜大 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武派太极推手的。

  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一下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为多,其他推手程式和要求,可参阅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有关章节。

  武派太极活步推手的程式是懒扎衣为基础,糅合云手、倒撵猴等拳势组合而成。下肢的攻防运用主要是棚、挤、按四手。

  因此必须遵照《打手歌》“棚挤按须认真”的要求,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每一手都要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开合迎送,随曲就伸,神贯两膊,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皆须灵活自如,中节合拍。

  下肢步法是进退各退三步半。初习时为了练习下肢的沾连粘随不丢顶功夫多为合步。

  如甲右足在前,乙则左足在前。甲右足在乙左足外侧。甲进步先进右足,再进左足,踏在乙的右足外侧;甲的第三步右足要踏在乙的裆步中间。

  第四步是左足跟半步,落于右足后侧(如搭手时左足在前则先进左足,依次再上右足、左足,方法同上)。

  退步一方是先退后足(设为右足),依次再退左足、右足,第四步左足仅后撤半步,成左虚步。

  这种进退步法看似简单,其内涵却十分丰富

  1两腿进退步距以能保持自己重心稳定为宜,不可过大过小。横距以本人两胯宽度为准,两足不可落在一条直线上,以免影响步法稳定。进退根据对方动势,略缓随;切勿单调地直线进退。

  2行进要保持一定水平,不可忽高忽低。向前一步扣脚 要低,几乎是擦地而行;出脚 劲点在脚踵,落步则似踩物;退步略高,支撑腿要松柔,身躯重量要落在足心涌泉,与地相吸,如同长在地上一样。

  3两腿要分清虚实,然而“虚非全然无力,有预动之势;实非全然占煞,含上提之意。”虚中含 实,实中有虚,左右相系,互为主辅,保持自身中心稳定,力矩平衡,步法合度,进退有方,周身才会自然协调。

  4.要气沉步稳,举动轻灵,进要迅捷则人在不知不觉 中,而我已至,避其锐而击其虚,迫彼“退之则愈促”;安静则自守稳 固,转折虚无,令人“进之则愈体体长”,找不着实地,而不知所攻。

  外形虽有进退之分,然以进为主, 进中含退;退也是进,退中隐有进机,虚实变换,随心所欲,务要占住有利地位。将要发人,步须暗进,一寸为先,整体协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