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教程 练习太极拳内气表现的症状

太极拳教程 练习太极拳内气表现的症状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8-13 18:3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于锻炼身体,其中的健身项目就有太极拳。那么下面小编就来为你介绍一下关于练习太极拳式内气的表现,一起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太极拳练习阶段

  五个阶段,即“架”“意”“劲”“气”“灵”:

  一、 架

  这个阶段.从初学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个动作,认认真真地盘架子。高低、上下、虚实、大小、路线,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到位。此时,既不要过早地追求运气方法.也不要片面追求劲力大小,只是专心把套路打标准。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内功外练。通过此阶段练习,使腿劲、腰劲、臂力都有显著提高.使腿劲、腰劲、臂力都适应陈氏太极拳套路的缓慢、旋转、发力要求。练习太极拳,若腿劲、腰劲、臂力练不出来,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讲的诸多要求,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定式下沉、裆走下弧等等。如果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璃就无从谈起。就像日常学习的郑多燕广场舞一样,要从一些基本的动作开始练习。

  这个阶段,也是第一阶段,要每天至少坚持练习拳路四至五遍。如果用心,两年左右就能完成。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套路打得标准顺畅、姿势正确、动作运用自如.震脚、发力劲力充沛。 在这个阶段,每天要坚持站浑圆桩、单鞭和懒扎衣等桩步.以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二.意

太极拳练习阶段:意

  在拳架成熟之后.重点要转向练“意”。陈鑫在拳谱中指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练意.要特别注重摈弃杂念,意念集中。首先要平心静气,绝不可心猿意马。“意念集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反复锻炼。拳谱云:”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此时,要从第一阶段的注重架势转向注重练拳路线。一动一静,都要意念集中.要用心琢磨.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符合拳理要求,每一个定式是否做到了“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每一个动式是否做到了“命意源头在腰隙”,是否做到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是否做到了”节节贯穿”;每一个虚实变换是否做到了“裆走下弧”;如果没有做到,如何调动意念去调整动作。太极名家顾留馨大师曾提出,太极拳是“意识体操”。实际上,动作的调整.主要是意念的调整.拳路的贯通主要是意念的贯通.拳路的提高,主要是意念集中度的提高。

  这个阶段,每天都要单独练习缠丝功,而且要在意念的引领下去练,包括:定步云手、单手正侧面缠丝、双手侧面缠丝、进步缠丝、退步缠丝等。一般.在练习套路之前,如先练习三十分钟缠丝劲.身体各部位就会自然进入状态,打起拳来.劲路就比较容易掌握。

  此阶段,每天坚持练四至五遍拳路.如果没有偏差.一到两年,就能做到陈鑫在拳谱中指出的”意发于心传于手,极有意至极有精神”。

  三、劲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是拳就要讲劲。只不过太极拳的劲.不是僵劲、拙劲、直劲,而是柔劲、化劲、拥劲、粘劲、随劲,总之是旋转中的螺旋缠丝劲。陈鑫提出“太极拳缠丝法也”。所以正确掌握了行拳路线之后,就要在意念的带领下,按照行拳路线反复盘架子.下大功夫练好缠丝劲。久而久之,全身就会贯通一致,就会“周身一家”,就会“一动无有不动”,就会“浑身俱是缠丝劲”,就会“其劲发于动,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

太极拳练习阶段:劲

  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还会练出虚实转换,会使“阴阳互为其根”.会练出“气贴脊背”、会练出“刚柔相济”。太极拳在推手中的“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个劲力.都要在这个阶段练出来。同时.在练劲的阶段.要在意念的统领下.逐步收小缠丝劲的圈,正所谓“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逐步地把动力的原点收至腰问命门穴。此时.意注“命门”,稍有转动,就会带动全身同时旋转.即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所谓“出肾入肾”。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劲换得灵.换得快,才能“阴阳互为其根”,才能使“两肾似滚烫”。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学习太极拳的人既不懂练劲.也不愿练劲.而是一味地追求练气。结果,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舞”“太极操”,练成了动气功,这是大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