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柔极刚”明显反映了太极拳的“极刚”与“极柔”是截然不同而分明的。太极拳的“极刚”虽然是由于“极柔”发生和以“极柔”为载体传递的,但这不是说“极刚”也是表现为“极柔”的。鞭子抽动时鞭子中“动量传递”的力量是以始终柔软的鞭体为载体的,但被鞭子抽到就没有这柔软的感觉了;高压水的力量很大,媒体曾有一则民事诉讼案件报导,案由是某公园喷水池突然喷出水柱将一女青年的肠子冲断了,水受高压喷出时,这水仍然是柔软的,但人被冲着是感觉不到柔软的;鸟的肢体是柔软的,但与飞行中的飞机相撞,由于相对速度极快,鸟的肢体就呈现为石头一样的硬了;太极拳的“极刚”也是如此,人只有大松大软,发劲的效果才好,但所发的劲是不仅表现为速度极快,而且表现为硬度很大的。当然有不少人被太极拳艺高者所发有被大风刮离的感觉,这是因为被发时两人已经发生了紧密接触,没有发生冲击性的接触;如果发生了冲击性的接触,那就会发生《太极拳使用法·杂说》中所说的“分筋挫骨……点血”和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可以伤其内脏,使其口鼻喷血,顷刻致命”等结果了;黄元秀先生遗文说1929年有次他与杨澄甫先生在浙江国术馆推手,杨澄甫先生比演双按,顺势一扑,感到其手似乎未碰到衣襟,结果感到“胸中隐隐作痛移时”,可见其冲击劲力之刚猛;而发劲即使已经接触被发也未必是舒服的,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说:“杨老师之掤劲,只见其两掌往我身上略一抖,我便感到内部发烧。”所以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说:“杨师之发劲打去松沉软弹、有透力、有将人胸部之骨架打垮打塌之可能,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臆想太极拳主张柔软,被发被打也是感觉柔软的,是不会致人伤残的,不然就不是太极拳。这种认识和宣传是错误的。
②“极柔极刚”反映了太极拳的“极柔”与“极刚”是突变的
”和“”能极快地变为“极刚”而没有预兆,令人防不胜防;“极刚”也能极快地变为“极柔”,令人来不及反应。然而认为太极拳是“渐柔渐刚”的、是不允许“忽刚忽柔”的却正是现代太极拳界又一个占主流的观点。许多人既不会“忽刚”,在转瞬即逝的可以攻击的机会出现的瞬间发不出劲力来,因而坐失攻击良机;而在攻击别人的瞬间之前后,不需要容易给别人乘袭机会之“刚”时,肢体却发生了“渐刚”,因而也坐失攻击良机;在攻击别人没有成功的瞬间极需要自己的“刚”立即消失从而不给别人的反攻击机会时,自己的余“刚”又不能在瞬间消失,因而遭到别人成功的反攻击。自己也明白这是水平低的反映,然而在理论上却接受和主张“太极拳是渐柔渐刚的”,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极柔极刚”还反映了太极拳的“极柔”与“极刚”的表现尤其特别的特点是经常的只能体会到“极柔”,“极刚”则是转瞬即逝的。太极拳的“极柔”表现在置人于背势的化解中,是如《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所说的“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的,也就是说不是如外家拳那样要使用各种主动的技巧强行用力地或顺势借力地主动作用于别人。太极拳的“极刚”则表现在攻击别人的发劲瞬间,是一闪而已。所以,太极拳“劲”的尤其特别的特点就是没有持续性。正如《杨氏老谱·太极体用解》所说的“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打个比方,太极拳的“劲”就象是鞭子,外家拳的“劲”(太极拳术语称之为“力”)就象是扁担。
③“极柔极刚”反映了太极拳之“极柔”与“极刚”的相互依存
”之劲力是属于“动量传递”,全身与手臂只有“”的重大原因之一。
④“极柔极刚”反映了太极拳的“极刚”是由“极柔”转化而来的
《杨氏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指出”之劲而言是扼杀”是由于“”。这惊人的“”会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