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原创]问道“青城山”。四川32.

[原创]问道“青城山”。四川3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2-15 17:44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玩法:小资,半自由行,人文,省钱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发表于 2016-10-25 20:10

2011.11.4..午饭后驱车赶往。真是“拜水,问道青城山”阿。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说。峰峦,溪谷,宫观,即掩映于繁茂苍翠林木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了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青城山分前山,后山,主要景点有,天然阁,朝阳洞,祖师殿,等。后山有圣母洞,白云群洞,金壁天仓等景观。
从停车场往景区走,穿过一个简陋破旧的木牌楼,匾额上写着“西蜀第一山”,楹联为“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继续前行,右手侧有“建福宫”,其建筑一直延伸到“青城山”景区门楼前的广场。山门广场左侧是山间溪涧,水流潺潺,右侧是壁立千仞的山体,绿色浓荫,充分体现出“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的意境。
青城山大门楼的建筑形制不是特别高大,以栗色的墙壁和黑柱、黑瓦为基色。双层檐房顶上,装饰的丰富的脊兽、人物,雕塑有几组道教人物。斗拱涂成红绿蓝,楹联丰富,看上去显得色彩丰富、古色古香。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属于道教名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全山的道教宫观以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
导游买票后,我们走进山门,三开间两进深,飞檐高耸,正檐下“青城山”三个金色的大字。外侧楹联:“我爱阴符三百字,准留清气一山幽。”内侧楹联:“早岁文辞妨至道,中年忧患博虚名。”门内影壁上是张爱萍将军的草书“青城山幽子规啼。”两侧的联语为:“览胜而登顶,留连而忘归。”
走出了山门,回头看山门的后墙上,有一幅青城山的青绿山水画,两侧联语:“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画的上面有黑匾,刻着“青城天下幽”金字。
继续前行,树木很茂密,满眼是郁郁葱葱的。不远就有“情侣树”,两棵笔直的杉树挨的很近,一棵粗壮,一棵苗条,一株挺拔,一株纤细,一株衣衫不整,一株伤痕累累。是由一对新婚迎娶之日,被山贼杀害的恋人所化,遂号其木曰“情侣树”。两棵数丈之高的古树,枝枝相连,根根相接,凸显了爱情的伟大,给青城山更增加了一份使人油生敬佩与向往的神秘色彩。大家都争相拍照此2树,以求爱情永驻。
再往前,还有刚才山路的那种简陋的木质八角三层檐亭子,叫“天然亭”。抱柱楹联写着:“烟霞怀旧侣;山岳盼游人”。这里是一大片杉树林,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今天空气真好,天气也太好了。一路往山上走,路边大树甚多,高大笔直,与青城山其它路段景色不同。

路边有一介绍牌,说此段山路名为“椿仙行道”,其来历是: 民国初年,彭椿仙主持青城山,声名远播,以至访之者众,椿仙约法访者:“欲访椿仙者,需在游山道旁植树一株。”经年累月,渐成绿荫通道,后人谓之曰“椿仙行道”。山路两旁,走不多远,便是一座亭子,用山树搭建而成,用树皮作亭瓦,很有草野原始风味。记得有个雨停等几个亭子。
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又见一个六角草亭“怡乐窝”。从这里拐弯,山路上的台阶变陡了。登上百十磴台阶,就看到“天然图画”大牌楼了。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雄伟的牌坊矗立于长长的石级之上,地势极为险峻。

“天然图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面阔三间8.35米,进深2.8米,高6.3米。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边白鹭戏水,云雀翻飞。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面对大牌楼,右手边是廊式建筑“驻鹤庄”。穿过牌楼,其背面的匾写“叠嶂层峦”。站在平台地中心,迎面两组高台阶上,有3门重檐牌楼山门,环顾四周都是古建筑。右手的廊式老君殿和“天然图画”牌楼外的庑殿廊是连着的。太上老君像端坐中间,其两侧是八仙像。老君殿的对面是长廊,随着山势起伏着,长廊有美人靠围栏,可以供游人歇息观景。从长廊往山下看,山崖很陡峭,山坡下树木繁茂。
从天然图画枋的小广场,走上一组台阶,平台上有香炉,刻着“药王殿”。四周转了转,此处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四面建筑围合形成了一个跨在山路上的院落天井。“不言之教”画坊后面高阁崇台,台前有香炉,檐下有吊钟,山门似的大木牌楼上,高悬匾额“坐虎针龙”,内侧匾额为“药王殿”。
再上一组台阶,走进大牌楼下面的山门,殿内塑有金装的龙虎和一位仙人,走近细看说明:供奉唐朝名医孙思邈真人。真人淡泊名利,乐居山林,独好医学和养生,注重医德和“治未病”,并将道教炼养术贯通于医学,真人曾修道于青城山,后世尊为“药王”。殿门上匾额“坐虎针龙”是源自于一个传说,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用串铃撑住虎口,拔除了老虎喉中的骨刺,从此老虎成为他的坐骑。他曾坐在虎背上,用针灸术治愈了灞河龙王的顽疾。龙王的病好了之后,就为人间行善,并可呼风施雨。这种生动传奇的民间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孙思邈的崇拜。
青城山祭祀药王孙思邈的庙会有时多达十万之众。 门旁的对联是“仙方济世回春景;妙剂宜人育物和。”孙思邈取各家精华,去诸书繁芜,分类编次成第一部医学巨著,取名《备急千金要方》。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此巨著在唐代由政府刊行,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刊行的药典。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导游说就走到这里吧,上面没有什么看的了。驴总哪里肯听,随即问好了集合时间,飞蹄上山。走过“遇仙亭”,按路牌直奔“全真观”。全真观坐落在青城龙居岗半山腰,古名龙居观。在层林叠翠的山路上,小跑上山,跑的出了汗,穿过一个重檐大牌坊,到了全真观殿前的首层平台。仰面看去,三级的大型建筑依山势而建,显得很雄伟。慈航殿在下,向上为七真殿和五祖楼,三位一体宛如一座三层楼,层层叠叠,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茏的林木中,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重要宫观。全真观坐落在青城龙居岗半山腰,古名龙居观。
首层一溜殿宇,正中3间神殿,在正中慈航殿门楣上有,金底殿匾红字刻写“慈航普渡”;里面供奉慈航真人,既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此慈航真人像,左手拿綠色如意,右手拿藍色淨瓶。抱柱对联是:“ 众恶莫做就能上菩萨慈航 ; 诸善奉行方可求观音普渡”。右边灵祖殿殿的匾额是“道光普惠”,左殿匾额是“广大灵感”。平台四周有长廊围绕,两侧有一些3---4层楼的建筑。
上到2层平台,先回身远眺上来的山路和远处的青山,天气晴好,郁郁葱葱的绿色染满的群山,使劲的远望、尽量把美景牢记在脑海里。这层是“七真殿”,两进的殿宇,进深深一些。 七真殿供奉全真道教的七位祖师,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因其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的诏封。统称“全真七真”,世俗称之为“全真七子”。“全真七子”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
殿内三个神龛,中间供奉3位彩塑的神仙像,两侧各供奉两位。 檐下匾额“七真殿”、“道貌巍峨”和“道载乾坤”,檐下楹联:内侧为“云行雨施龙之为云昭昭永在,蘋清藻洁神之安位穆穆常歆。”外侧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堂内悬匾“全真观”、“全真演教”和“无为至上”,堂内楹联“重阳弘道全真龙门丹台碧洞通玄妙,抱一清静明德凝神普度神化济苍生。”“受丹诏七真成正果;赴瑶池群仙履蟠桃”。店内
走上第三层殿,是五祖楼,三开间的神殿,正面供奉东华帝君、汉钟离、呂纯阳、刘海蟾、王重阳五位道教帝君,称为“五祖”。全真教派奉东华帝君为始祖,尊之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又尊之为“太阳神”、“玉皇君”等名号。在最高处有极目远眺,继续享受无限的青山景色。
从七真殿左侧的通道向山上走,到了标有“五洞天”的红墙门洞,两侧有对联:“府以清壶嫏环居福地 ;天然城郭龙虎拟仙山”。这里已经是“天师洞”的范围了,不过进门后还要走一段山路。经过集仙桥,右侧的崖壁上有横向节理被侵蚀后形成的沟槽,崖下红色的谷底布满被涧水湍流冲刷形成的壶穴。
当山路的左边出现一个廊殿,黑匾写着“云水光中洗眼来”时,右转上山,山坡高高的石级之上当卤矗立着高大的山门,檐下巨匾“古常道观”,门旁对联“胜地冠两川放眼岷峨千派绕,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这就进入了天师洞殿门了。天师洞隋名“延庆观”,唐改“常道观”。观内现有汉代张陵天师结茅阐道所居之洞窟,是青城山道教文化活动中心。现有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或重建,具隐、藏、幽、奇等特点,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至今保存完好。观内荟萃了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精髓,其三清大殿和唐碑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72加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宫观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背后为第三混元顶,峭壁如五彩画展,左接青龙岗,右连里虎塘,三面环山,前方白云谷视野开阔。万树凝姻罩峰奇。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岚翠,真是“干崖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宫殿金碧辉的建筑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分外幽雅。
由于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正在维修中,只好择路走,由于方向已经乱套,就把看到的分别记录一下吧。道观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三清殿、黄帝殿。山门在高高的陡坎上,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是白虎殿。山门正中悬“古常道观”金匾,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对联:“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山门之上,还有邓锡侯所题对联:“福地凝崆峒,传相石宣栖仙侣;江源归节度,欲挽银河洗甲兵。”
进入常道观山门,一条长长的石级将人们引向幽静深远的宫内。石路两侧镶有石刻,上刻黄炎培、谢无量、吴稚晖等人的诗文。山门殿内四壁的高处写着大字:“蓬、莱”,门洞背面上方有“金轮如意赵公元帅之神位塑像”。
迎面是天师洞的主殿---三清大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建于1923年。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立在高1.2米的石狮、麒麟、独角兽柱基上,古朴宏伟,别具一格。殿堂横列5间,面积580平方米。前后檐柱和经柱共有4.4米高的石柱28根,象征28月。其中16根刻有对联。石柱上端的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的形象跃然石上。殿前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