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之外,还有其他天灾人祸。从宝鸡到汉中要翻越秦岭,车队遭遇了大雪封山、山路塌方、车辆翻覆、断水断炊等种种险情。在绵阳附近的一座桥上,载运文物的车辆掉进河滩,所幸那是干涸河滩,桥不高,文物并未摔坏。1943年,峨眉县一家鸦片馆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危及存于西门外武庙的几千箱文物,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主任那志良急忙找来当地保长,命令驻军士兵将西门外草房一律拆除,所拆房子由故宫博物院赔偿,守库员工用水枪、火钩等奋勇扑火,阻断了火源,保全了文物。1939年夏,文物从“陪都”重庆向乐山紧急转移,能雇到的木船只有11艘,水上运输的丰水期太短,故宫人星夜不停地忙碌。故宫职员朱学侃到船上布置装运,曙色微茫,舱中昏暗,朱学侃并未注意到舱盖已打开,一脚踏空,坠身舱底,重伤身亡。
巍巍故宫,古物攸同。
瑰姿玮态,百代是崇。
殷盘周彝,唐画宋瓷。
亿万斯品,罗列靡遗。
谁其守之,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惟吾队士!”
1946年2月15日,当《故宫守护队队歌》的歌声飘荡在故宫上空的时候,忠诚的“守护队队员”朱学侃正静静长眠于重庆南岸狮子山。这里并不是他的家乡,却是他流血流汗、工作到最后一秒的地方。此刻,他看到了么?他舍命呵护的那些文物都安全了,正从他目光之下,由巴县、峨眉、乐山三处向重庆集中。1947年,它们运抵南京。很快,它们将……
是的,故宫盼着它们回家,故宫人盼着它们回家。如歌中所唱“亿万斯品,罗列靡遗”,“靡遗”便是包举,包举便是完璧,完璧便是回到故乡。
但故宫人怎会想到,竟还有最后一场“南迁”在等着他们!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命庄尚严、那志良、梁廷炜等故宫人分3批带走了总计2972箱文物,占南迁故宫文物总件数的22%。从此人隔两地,物各一方,纵然再多离愁和遗憾,又如何填平那一道海峡?
典守严密,文脉不绝
19,557箱南迁文物经历尽劫难却无一受损,为什么?除了对战局的准确判断、见机行事、果敢和运气之外,还离不开巧妙的装箱和严密的文物典守制度。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故宫文物南迁议案,故宫文物编号、点查、挑选、装箱工作随之展开。每件文物都有对应的“身份证”,“天”字打头表明来自乾清宫,“地”字打头来自坤宁宫。
故宫专门定制了一批长三尺,高宽各一尺半的厚实木箱。尽管时间紧迫,但装箱工作一丝不苟、极为繁复。为了给南迁文物提供一个防震防摔、绝对安全的“移动仓库”,故宫职工专门从琉璃厂的古玩商店学来文物装箱的窍门,还把从景德镇运到宫中原封未动的瓷器箱打开,只见每10只碗用草绳紧紧捆成一束,每束之间用谷壳隔开,整箱瓷器无任何松动,把箱子从城墙上扔下,里面的瓷器毫发未伤。
故宫人博采众长,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稳准隔紧”,比如瓷盘边缘包棉花,瓷盘相叠用绳子扎紧,再用纸把整叠瓷盘包起,每叠之间用棉花和稻草防震。对于书画等纸质文物,还要包上油纸,以免雨水浸湿。青铜器专家吴玉璋包装的铜器箱,哪样东西摆哪里像是经过计算似的,上海开箱检查之后次序打乱,就很难再装回去。
国子监交给故宫代运的10个石鼓如何装箱呢?石鼓每个重约1吨,石鼓上的字刻在石皮上,石皮已与石身分离,敲起来“嘭嘭”有声。装运后一旦石皮脱落只存石心,那就没有价值了。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中追叙:
“故宫人经过反复商量,使用浸湿的高丽纸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轻捺,使纸张接近石身,干了后就固定在那里,即把石皮上的字紧贴于鼓身上;然后每个石鼓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辫子,缠紧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内用稻草塞严实,箱外包上铁皮条。”
南迁之前已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了核对造册,但内容过于简单。文物抵沪之后,展开了更为细致的点收工作。每一件文物的品名、年代、尺寸、颜色、花纹都要写在文物单上。装箱的时候,文物单封进箱子里。另一份原始单子装订成册,印刷好几份,除了故宫人自己留存外,还要分送给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便于几家“对册子”。每次查点,几方面的人都要在场,查完重新贴封条,谁都不敢对文物动手脚。
故宫的13491箱文物进行了分类编号:古物馆2,631箱以“沪”字编标,图书馆1,415箱用“上”字,文献馆3773箱用“寓”字,秘书处5,672箱用“公”字,合起来正好是“沪上寓公”。“寓公”是指流亡他乡的贵族。故宫老院长易培基因故宫盗宝案蒙冤,被迫辞去院长之职,此时正避居上海法租界。故宫文物变成了“沪上寓公”,不仅字面上有些许揶揄和无奈,还暗指了易培基的处境。
为保证一路上“人不离物,物不离人”,南迁文物虽有政府军队护运,但均配有故宫工作人员全程押送。从一地运到另一地,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都有文字记录。故宫人用“对签子”的办法保证文物数量准确。一支签子对应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签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达。文物存放成都时,故宫博物院理事李济和院长马衡前去视察,他们在册中随便圈了两号,5分钟不到,两箱文物就从几千箱中提出来了,管理之高效可见一斑。
故宫人还要解决一个大问题:如何防止文物在保存期受损。战乱期间,能用的“仓库”都非常天然,不是祠堂、庙宇,就是山洞。南方天气潮湿,白蚁滋生,几年下来,那些书画、绸布、青铜器怎么受得了!
为防白蚁,故宫人在箱子底部垫上鹅卵石。白蚁畏光,它们要进入箱子的唯一办法是在鹅卵石上用土筑成隧道。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故宫人一天两次伏在地上,拿着手电筒查看鹅卵石上是否有隧道,一旦发现隧道,就要把一堆箱子全部卸下来检查,并在鹅卵石下挖深坑,倾倒防蚁药水,再回填泥土。为防止文物霉变,天气晴好、相对平安的时候,就得把文物定期拿出来晾晒。每一次晾晒都要有专家在场,有卫兵把守,几个人一起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