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诗是作者应邀陪同朝廷监察要员携妓夜游同宿湖上时所作。第一首的隐喻之迹非常明显,"新月"之"未安",实为人的履迹和心情不安的映衬,月之"盘桓",是游历者心境的折射。初五、初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已沉下西山,如何在湖上继续"吐艳"?而"半璧"实为"破璧"之隐语,这两个所谓"游人"三更时候还要看"半璧吐艳",意在何为,不言自明。
第二首诗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充满对人生之谜的怅惘。诗人被"欲落未落"的月景所倾倒,但是,却不能忘怀尘世,想到变幻莫测的"明朝人事",诗人痴迷怅惘,直至天明。对社会、人生深沉的思考,哲理性的思辨,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人以哲人的目光审视大自然,于是,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就无不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容。当它们被作为意象摄入诗中,也就含有了永久的哲理:我是谁?世界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首写深夜西湖渔人盗鱼。王十朋《分类东坡先生诗集注》引:"苍龙,角、亢之宿,夜半而没。"因此,"苍龙已没"表明夜已深。曹植《善哉行》说:"月没参横,北斗阑干。"阑干,横斜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