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君左充分吸纳世界地质学的新成果,文中援引美国威烈士(今译威理士)、德国李希烈士(今译李希霍芬)等人的研究:“美国威烈士括吾国太古界地层,第一曰泰山系,其片麻岩片理分明,登岱者一览可见。德国李希烈士亦言:泰山为中国全国山脉之中坚,占地层最深之位置;又言:泰山系北部轴势,前与贝加尔湖平行,而后与杭爱山一致,以环拱北方永久不动之高原焉。”从现代科学角度,认定泰山踞中国最古老之地层,系全国山脉之中坚,“是定泰山为国山,深合人文地理之真实精神”。
在山水审美上,易君左也别具只眼,他提出“他山虽奇,而无如泰山之奇中之奇;他山不过奇中之奇,而泰山为奇中之不奇,不奇中之奇;故天下莫与之奇!”这一段极具哲理思辨的议论,真切道出了泰山的美学特点。古代学者观察泰山时曾揭出“元气之境”:如三国何晏之《无名论》云:“惟此足喻而终莫悟,是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茫者也。”他如“峥嵘介邱像,鸿洞元气屯”(宋晁补之《谒岳祠纪事》),“扶舆磅礴元气锺”(明王守仁《泰山高》),“泰山丑寅交代之地,万物怒生,于此首建,元气磅薄”(王思任《登泰山记》),“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张岱《岱志》),“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张岱《泰山》),“扶舆元气在”(清高珩《泰山》),“苍茫元气合,积厚极高空”(清宋弼《登泰山》),每以元气喻泰山气象,已触及到泰山山水的特异之处。与之相比,易君左所云“奇中之不奇,不奇中之奇”,更深刻把握了泰山“中和之美”的哲理内蕴。其语使人联想起明人项穆《书法雅言》之论书家中和:“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可谓思理相通。从另一侧面而印证了作者所揭出的泰山“中正刚健”之四大德性。而这种他山所不具有的“中和之美”,也正是泰山得以问鼎国山的重要条件和特质。
《刍议》亦是一部具有颇高价值的泰山研究论著。历代关于泰山的著述累见迭出,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如明清《泰山志》、明之《岱史》、清之《岱览》),但诸书有一共同缺憾,那便是详于山水、金石、艺文等细节问题,而对泰山总体内涵意蕴缺少深度把握。近代一些学者如章炳麟、顾颉刚、王献唐等人所作论述,虽远较前贤为深入,但由于非专论泰山之作,吉光片羽,不成体系。而易氏此文,系统论列了泰山的精神特质及在中华文明中所具之地位,举证周密,论说详赡。虽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所举证仅注重国家祀典而忽略民间信仰(汉唐兴起的东岳大帝与明清兴起的碧霞元君信仰对扩大泰山影响起了巨大作用),注重儒学而忽略宗教(泰山是释家“灵山”,道家“仙山”,在佛道二教亦具有重要影响),注重信史纪录而忽略史前文化(史前文明是泰山崇拜之源),探讨泰山对中国的影响却忽略地域与民族两大方面(泰山文化对各个地域、各个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疑是其论证的缺失。但造成这一缺失的原因,系当时考古学、民俗学的开展尚不充分,因而自不能苛责于昔贤。
。历史学家王献唐也指出:“中国原始民族起于东方,东方犹以泰岱一带为其故土,木本水源,血统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镜。” 教育家何思源向学生作泰山演讲时,宣称泰山是“中华民族之发祥地,中国文化之策源地” 。
(民国)许兴凯:《泰山游记》,北京:北平读卖社,1934年版,第17页。
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第九章《泰山、长城、大运河——汉民族文化的象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574页。
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
(日本)桑原骘藏著、钱婉约等译《中国的国教问题》,《东洋史论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7页。
金岳霖《金岳霖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编辑《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十一期伍附载:国事撮要》,1931年版第28页
(民国)陈哲生《有关国花由来的史料》,台北《中央日报·副刊》,1971年7月15日。
《申报》1931年8月18日。
期。
李达轩:《现代散文家易君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2期;周光曙等:《一代名士易君左的毁誉人生》,《名人传记》,2002年第8期。
(民国)易君左:《中华民国国花颂:廿五年四月十六日作》,《龙中导报》,1936年第4期。
(民国)易君左:《泰山纪游》,《江苏教育》,1933年第2卷第3期。
《江山素描》原书未见,《江苏教育》第2卷第4期刊有书讯,其篇目列有《刍议》一文。
何平立:《崇山理念与中国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1页。
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页。
轩召强:《葛剑雄详解“文化副都”》,《新闻晚报》,2007年3月30日。
易鹗:《易君左四十年诗·序》,台北:自印,1987年版,第3页。
(民国)吴金鼎:《山东人与山东》,刘德增:《解读山东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第177页。
(民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364页。
(民国)何思源:《泰山:中华民族之发祥地,中国文化之策源地》,《庸报》,1934年10月3日。
(民国)赵新儒:《新刻泰山小史》附录,民国二十一年冬月泰山赵氏校刊本。
《绸缪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第5页《绸缪画报》所刊《蒋委员长题泰山》手迹照片。
(民国)老太婆(许兴凯):《泰山游记·讲演泰山》,北京:北平读卖社,民国二十三年版。
(民国)盛福垚:《泰山的地理考察》,《(北平)师大月刊》,1935年第二十三期。
(民国)巴斯:《泰安印象杂记》,《进德月刊》第一卷第九期《泰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