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险被拍卖以购买500架飞机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险被拍卖以购买500架飞机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21 19:0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最后的决定权不在故宫,而在国民政府手上。

    国民政府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决定着手准备将北平国宝进行大转移。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捆扎和装箱,后来的故宫名人庄严、那志良等人都参加了这次装箱工作。

    瓷器是宫藏最多的古物之一。故宫是宫廷瓷器和各地瓷器的精品宝库,数量之多、品质之精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景阳宫瓷器陈列室有3700余件古瓷器,以宋、元瓷为主,包括宋钧窑、官窑、汝窑、哥窑、龙泉窑、丽水窑,金平定窑、宿州窑,元钧窑、临川窑等名窑的精品之作。景祺宫瓷器有3400余件,大部分是明代瓷。景阳宫、景祺宫两宫合计起来有7000余件瓷器珍品,这些都在计划中,将全部装箱南迁。

    装箱工作遇到了大麻烦!

    故宫工作人员,大部分只是学者和研究者,不是古董商,竟无一人对装箱这活儿有经验。他们深感难以下手,尤其是那些易碎的瓷器,有的薄如纸、有的大如缸,如何才能保证装箱后能经得起长途跋涉而不至毁坏?而铜器看似坚强,其实一碰也易损。其他脆弱微细玉器珍玩类,装箱也是各有困难,不是易事。

    不懂就只能是现学!

    首先,他们只得“师法前人”:从北京故宫的库房中,找出清代从景德镇运到宫中,一直原封未动的瓷器箱子打开来看,看古人们是怎样包装的。工作人员在故宫发现,清代从江西景德镇进呈的瓷器,皆以木桶装运。比如说,他们把十个碗当成一个整体,用草把碗扎紧,放在桶里,每束之间,再用谷壳把它们隔开、塞紧、毫不松动,因而运到北京来的瓷器虽千里跋涉,但没有一个破碎的。

    其次,这些工作人员又到北平琉璃厂各大古玩店铺中,询问那些古玩商们是怎样将珍贵的古文物装箱运输的,并请他们当场示范,借机虚心向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古玩商们学习。

    当时兵荒马乱,战火蔓延,政府也无暇顾及太多,具体事物都由故宫博物院来操办。这么大的工作量,运作资金自然也不是小数目。故宫一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缺口,只能是事事合计着花销。

    起初,院方为了省钱,竟决定用一批装纸烟的旧木箱以及破旧棉衣上拆下来的黑棉花装运国宝。但工作人员很快发现此法不可靠,就一起去找院长易培基。易院长在权衡之下,出于对装箱工作的安稳性,咬咬牙,把旧箱子换成了新木箱,而且花钱从市场上买来新棉花代替黑棉花填充缝隙。

    庄严曾在“山堂清话”里披露文物装箱的四字真言:“稳、准、隔、紧”。“稳”是“谨慎的态度”,“准”指“正确的方法”。在打包时,每捆瓷器须扎得紧紧的,在捆与捆之间,再用稻草谷壳隔离开。

    装箱时,先在箱底垫上一层稻草,再覆上一层棉花。在靠近箱板处都塞满棉花,然后再覆上一层厚棉花、放上一层瓷器。这样装进两层或三层后,再盖上棉花稻草,最后把木箱盖好钉牢,使这个箱子成为一个整体,其间再无任何松动的空隙。这是故宫国宝在历经迢迢万里、漂洋过海的艰辛旅程后,终能安然无恙的关键。(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