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壶,通高12.5cm,口径3.5cm,足径5.3cm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有长流,另一侧有如意式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壶盖圆顶,有宝珠形小钮,盖侧及壶口沿各有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及足内均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时代特征鲜明。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稀有珍品。
33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载:“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岁时忌讳日辰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34 蓝釉白龙纹盘,元,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四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一件。
35 龙泉窑青釉执壶,高25cm,口径4.5cm,足径8.3cm
壶直口,口下渐丰,圆腹下敛,圈足微外撇。壶一侧有曲状长流,相对一侧有曲状起棱带形把柄,平顶圜钮盖。壶型优美,流与柄处理得十分谐调,盖与壶口相合。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通体施青釉,口、足边露胎。釉质光泽素雅、匀净、温润。
此壶是龙泉窑的代表作品。
36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碗墩式,口微外撇,圈足。通体白地红花,内外口沿各绘回纹一周,碗内壁为缠枝菊纹,碗心双圈内饰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足外墙绘回纹一周。
此碗纹饰活泼明快,红色较艳,无论造型或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
37 青花凤穿花执壶,高23.5cm,口径4.7cm,足径7.3cm,腹径13cm
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侧安有上细下粗的长弯流,另一侧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顶盖,圆珠钮。底白釉,无款识。流绘以火云纹,柄有银锭、宝钗等纹饰,盖绘菊瓣纹。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所用青花料汁深入胎骨,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呈色纯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