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太极拳练习整劲的秘诀 刘庆生

太极拳练习整劲的秘诀 刘庆生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19 20:15 编辑: 网络 查看:

练习整劲的秘诀

一、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垂于体侧。两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闾中正,谷道上提。头正劲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立片刻。

 二、两臂由体前如太极起势那样缓缓直臂举起,与肩同高。两手之间约与肩同宽手心朝下,十指向前。两肘微曲,沉肩附肘。

 三、两臂不动,腰向右旋,以腰催左臂向前水平伸出,此时,右臂恰好随腰右旋被拉回略向后,形成左臂间伸,右臂微后撤(注意:右臂的后撤是由腰的右旋催送左手而自然形成的,决不是右臂的单纯后收)的姿势。此时,再将腰左旋,以腰将右臂催送前伸。如此不停地用腰的左右拧旋来催送两手向前来回伸探,十指微曲,意在指端。初练时可缓慢运行,主要体会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熟练后可逐渐加快速度,体会浑身整体抖弹的感觉。当然,练习过程中两脚的微微蹬地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舍此则为无源之劲。但这只能*习练者从中认真体悟,非纸上所能说清的。

 

练习此功,可以将人的腰比做横木时,两木杠则随横木之动而动。

 

有内家拳或内功基础者,坚持习练此功十日左右,便觉得两手指端热、胀、麻感甚烈,甚至十指端似有水银流动般之热流感。此时,内气已直贯指端矣!坚持习练,其妙无穷。

 

此功看似简单,实则奥妙异常,法简效宏,诚为难得的内家秘技。所谓大道到简至易,诚非虚言也! 

 

但要说明的是,此功虽佳,亦只是求取整劲内功劲力的一条简便途径而已,它不可能饮食更多的劲道。不过,有此功做基础,练习其它劲道则是半功倍之效。

-------------------------------------------------------------------------------------

    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

 

  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张发整劲。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中的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说整劲的。所谓整劲,就是发力时,手、脚、身一处动,处处都动,不是只动手臂的局部发力。

 

   整劲怎么发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内家拳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其中关键是腰,主张主宰于腰腰为纛。发力时,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力量达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使气贴于背。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书上没有介绍过。我根据多年练拳教拳的经验,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准,一是按形意拳谱

 

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二是用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太极拳表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怎么检查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张纸贴上去了一样;当你含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说含胸要含成后边一张弓,前边一个坑,那就做了,做错了。含胸拔背正确了,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