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最古法和正宗的太极拳

最古法和正宗的太极拳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15 20:30 编辑: 网络 查看:

近代太极拳的发展主要以北派太极拳的传承为主要内容,由于北派太极拳保留了脉传宗风的古朴与纯正,所以逐渐流传下来,开近代太极拳传承先河的代表人物是王宗岳(字林桢)。张三丰之后,历数代道门先师的传承而至王宗岳。王宗岳,字:林桢,山西晋阳县七里堡人,生活年代约在明朝嘉靖年间。据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记载,王宗岳学拳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曰:“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矣?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此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又据《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演练的傅山拳架(录像),动势波诡云谲,变化万端,盘旋绕缠,进退顾盼,古朴醇厚,在体现内操方面与社会架大相径庭,极具研究价值。

根据国内太极拳研究界的普遍的观点,王宗岳是把太极拳由道门内秘修秘传而转传于俗世民间的第一代宗师。其所注解的张三丰太极拳论著是由其传人——唯一弟子蒋发传之于后世的。总之,太极拳发端于上古,流传于道门之内,是道家的专利产品。抛开道门;道家;道教的渊源去研究中国太极拳运动的历史是数典忘祖,闭门造车的恶举。王宗岳,字林桢。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年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嘉靖年间张三丰之徒刘古泉传王宗岳太极拳。王宗岳的父亲王祖通一生经商,长兄王宗行,堂兄王之屏(约1520~?1541年岁贡),堂弟王之翰(约1548~?1573年举人,曾皇上平反,赐尚宝司少卿,封妻荫子);王宗岳抚养孤侄王臣直(1570~1635),并过继为儿,王宗岳女儿王薇(即韩王氏约1555~1630)嫁给大家世族韩武绳,韩云(1587~1661)、韩霖(1596~1649)和韩霞,都是王宗岳的外孙,前两个外孙在拳艺上既得到了母亲的传授,又受到了外爷王宗岳的亲自指导,特别是韩霖,武功高超,出神入化,远近闻名。后来韩霖将此“道士太极拳”,还传给了友人傅山,使傅山太极拳法至今还在流传(见《傅山拳法---傅拳图》),众所周知的绵山太极拳(也称子午太极拳),即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傅山(1607—1684),男,字青主,山西太原人阳曲西村人,别号桥黄,朱衣道人等。傅山出生在文武兼备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先辈熏陶,喜读兵书,酷爱书画,研究百家,繁于为人治病,闲时写诗作墨,成为一代儒家名流。同时羡慕刺客游侠,练就一身武艺。明亡后,他出家为道,拜山西寿阳县五峰山龙池道观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排为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号“真山”,别号“朱衣道人”。傅山拳法分为定势和活势两种,套路结构严谨,动作启承转折,自然顺畅,轻灵柔活,沉着稳健。演练时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肛敛臀,进退稳健,虚实分明。它的特点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行吐呐导引之术,自然通行,不偏不倚,求柔得中,意守丹田。就拳谱名称和动作姿势看傅拳极似太极拳,而傅山生活的年代要早于陈王廷近半个世纪。龙门道教子午太极拳,明清龙门道教六代传人傅山(字青主)所创编,共81式,1988年武术挖掘整理,曾出版《傅山拳法》。

2005年天津市武林学者卢忠仁(字正文)于河北唐山依据81式子午太极拳进行了改编和精简,形成32式。靳爱祥老师随卢老学得此拳法,现闲居北京,以武会友。其弟子湖南人杨智光也独得此拳和结构心法,现居广东省东莞传播武医文化。有志向的学者可联系。电话:18688815293 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