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拳 > [转载]杨式太极拳的“静”作者:周元钧

[转载]杨式太极拳的“静”作者:周元钧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1-26 01:3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原文地址:杨式太极拳的“静”  作者:周元钧作者:功夫太极

我十岁在精武体育会学少林拳,二十岁随兄周元龙学太极拳,三十岁即

    一、“静”的概念

    二十年前,

    “静”与“动”相对而言,太极拳中讲的“静”不是静止不动、死静。树欲静而风不止,风是动,树相对不动,所以叫“静”。静功静坐,身体固然不动,看上去很静,但心在跳、血在流动,其实也是动。至于心中烦恼,人坐着,但也静不下来。地球亿万年在转动,从来不停,由于太匀速,人们不觉得动。易经上讲:“天主动,地主静”。所以“动”与“静”是相对的。练拳始终在动,“一动无有不动”;由于心无杂念,身不浮躁妄动,慢而均匀,相对而言就有“静”了:所谓“一静无有不静”。

    “静”的程度也是相对的,心不烦、身不乱是“静”,而入静是深沉的“静”。心、身似乎全空了,可以思想,但心里根本不愿思维,只感到一片静寂,程度就又深了一步。再进而好象定在那个水平上,还有更深的静境,所以“静”的境界也是相对的。

    二、练拳可以出现“静境"

    我在前述:出现了练拳好象静坐人静一样的感觉。这几年后,又出现静境,是在和平公园练太极拳练了半套以后出现的:脚下如捋棉地,轻柔却沉稳,手、足犹如自发在动,不需用力,周身舒松柔和,心中空空静静,思维十分清晰,奇

    杨澄甫先生的学生吴志青著、《太极正宗》一书,出版于

    正如我师区汉荣先生曾言:“练拳可以静下来”,“动中取静”,要“静”、“净”,达到“灵台空明,物我俱忘”,乃至“法喜”“法乐”境界。

    按照太极拳理论要领、古圣贤名言来练,是可以达到“静”的,这是前人、今人实践的体会。

    三、拳经、拳家多处讲“静"

    《十三势歌》云:“静中触动动犹静”。

    《十三势行功心解》云:“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一静无有不静”,《太极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杨澄甫先生在

    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可见“静”是拳家前辈十分注重的。

    四、杨式要领与“静"相通

    (

    (

    (

    前人言:“心死神活”。练拳心要专于拳架,心要定,不烦。不因旁人誉毁、万境诸事而心乱。老子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五、“静"是道、佛、儒三家修炼的基点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清静可以为天下正”。道家张三丰言:“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日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日真命。”讲性命双修。

    佛日:“六尘不生,静久功深。”菩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

    孔子日:“仁者静”。荀子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淮南子书》:“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圣贤名言,着重“静”字,因为这是修性养身的基点,也是值得我们太极拳爱好者尽心学习的修性健体的好指导。

    我从“静境”多次出现,方知练杨式太极拳不能囿于拳架,要学习三家经典及太极拳论,才能不断升华。太极拳是人身的艺术,是从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