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转载]太极内劲培养与运用(2)

[转载]太极内劲培养与运用(2)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23 14:0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陈鑫谓︰「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研练途径,是由养气入手,练拳之时,呼吸听其自然,一如平时作息;惟于一式完成时,呼气务尽,横膈膜自然下降,此时小腹自然微凸,而觉饱满,如此日复一日,操之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做到「气归丹田」,丹田必然日渐充实而富有弹性(并非坚硬,与横练不同。)此为第一步。

 

 

  然后使动作配合呼吸;一着之始谓之起,一着之终谓之落;此着之终,接彼着之始,其间接骨逗笋处,落下泛起,细心揣摩,要外之动作,听命于内气;即上着落下,呼气既尽,继之吸气之际,下着即起,如此则动作之接骨逗笋,与呼吸转换,可配合自然,天衣无缝矣。其中又须说明者,否则操之不慎,或躁急之辈,自作聪明,不但无益,或且有损,上着落下呼气未尽,而在动作上,下着已起,如急将呼气转换为吸气,致有憋气胸闷之弊,有害健康,因之初学祇教其在式终时呼气务尽,使气自然归入丹田,呼吸自然,待气顺畅后,再接下着,呼吸与动作,待其自然配合,毫不勉强,绝无弊病发生,此为最安全之练法。一着之中有数动作,呼吸亦有多次,仍不必强求配合,总以顺畅为要,此为第二步。

 

 

  第三步则再求动作之开合虚实与呼吸配合;势之开者为呼属实,合者为吸属虚,此时拳套已经熟练,动作之速度,渐可缓急随意,应缓者缓,应急者急,同时呼吸亦可深浅从心,至此地步,呼吸与动作渐可自然配合,不知呼吸之配合动作,抑动作之配合呼吸,毫无勉强。以上三步,逐步渐进,为一阶段。

[page]

 

 

 

  呼吸与动作,既能配合,则内外渐趋一致。在此阶段,再加功夫,一动则气行四肢,静则气归丹田,经此日久锻炼培养丹田中气,日益充实,进而敛入脊骨,注于腰间。如何敛入脊骨,是将气下沉,从两肩收于脊骨,再注于腰间;惟须注意,是以意行而自然,切勿妄运,致生弊病。从两肩收于脊骨而注于腰间,是自上而下,是谓之合,在运用上为提为蓄;由腰间而脊骨而肩而膊而指,是由下而上,是谓之开,在运用上为放为发,应用时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发于脊骨,形于手指,成一股整劲,克奏全功,此为进入又一阶段。

 

  在此阶段,功不可懈,力求精进,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后而前,从月当中过来往上翻之,以意运之,即可遍及全身。到此境界,又进一阶段,人挨我何处,我意到何处,气即从之而出,即所谓内劲,有不可抗拒之威力。意到气到劲到,疾如电光,到此境界,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即无一处不是太极。此中程境奥妙,陈鑫有一首四言诗文云︰「灵气何生,生于一心,中气何归,归于两肾,心动志从,运我四支,气行骨中,充于肌肤,功久则灵,其灵无比,依着即知,自然有应,不即不离,沾连粘随,如蝇落胶,有翅难飞,此中之妙,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内劲是中气之形于肌肤者,培养之法,从养气入手,外以练架,内以养气,呼吸出入,气归丹田,功久充满,自能敛入脊骨,由后而前,遍及全身,是发于心而行以意,运用自如,人一挨我,我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与缠丝劲是同一股劲,并非另一股劲,疾如电光,有不可抗拒之威力。陈鑫谓︰「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按指缠丝之圈,由大圈练到小圈,由小圈练到无圈。)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精(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实非虚语,学者当能体会,愿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