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运动 > 太极拳运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浅析

太极拳运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浅析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04 23:42 编辑: 网络 查看:


菏泽学院体育系  陈惠宇

  太极拳归属于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以提高人体整体机能的和谐统一并发挥超常机能为追求目标。而现代体育的目标则是通过运动训练,使身体或器械移动的速度更快、高度更高、距离更远。两者的目标虽有不同,但作为体育运动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刺激,这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练习强度、频度的多变性,而且也体现在对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激素水平和血液循环等方面影响的复杂性。

  究其运动技能形成的机制来讲,则是一种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性条件反射。传统武术一直在凭借前辈的经验拳论中研究继承,解剖生理学基础相对薄弱,不利于科学深入地研究。今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就其有关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作如下交流,以期达到了解、普及之目的,更好地为传统功夫研究者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一、基本面和基本轴

  躯体运动是一种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骨骼肌收缩为动力的随意运动。也就是说,运动环节是在肌力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轴在某一面内进行骨杠杆运动的。



1、基本面:

  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

  水平面:沿于地面平行方向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2、基本轴:

  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额状面垂直的轴。

  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矢状面垂直的轴。

  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提示:

  ⑴  人体大部分关节的运动都属于转动性质,但由于关节面的形态通常不是规则几何形,因而在关节运动时往往不至于一个转动轴,而是有许多瞬间相互更替的转动轴,即“中间轴”。具有两个基本轴以上的关节运动同时具有中间轴。

  [2] 运动生物力学中提到的关节轴,一般不是指准确的几何轴,而是指运动自由度。


  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而不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运动。譬如,推手时,双方的粘着点,不断旋转,在躯干的带动下,绕着三个互相垂直的基本轴作旋转运动,它是平动与转动相结合的空间螺旋运动。充分体现出太极拳以“触之则旋转自如”的运劲特征。再如,洪式太极拳手法中的“划圈”动作,也无不蕴藏着公转与自转中的轴运动。 “划圈”就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同时,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 可见,“划圈”动作是上肢环节围绕相应关节基本轴的复合轴运动。 

[NextPage]


二、关节运动链

1、概念

  关节运动链:是指人体的几个部位(环节)通过关节连接而组成的一个复合运动链。

  在太极拳运动中,单个环节的活动很少,大多数情况是运动链的各个环节或全身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完成某一动作的。

2、分类

(1)    闭合运动链(closed kinematic chain,CKC)

  概念:指运动时肢体远端组成环状,或者踏在物体上形成闭合状态,末端无游离的环节。(例如,在做太极拳的马步、弓步等动作,或练习洪式太极拳腰裆劲的基本功拔井绳时,髋、膝、踝等多个关节形成一个闭合的环。)

    运动特点: 一个关节的运动总会引起另一些关节的运动。



闭合运动链

 

(2)开放运动链(open kinematic chain,OKC)

  概念:指运动时肢体远端呈游离状态。( 比如,太极拳膝法训练中,足部呈游离状态,膝关节单独伸屈的运动方式。)

  运动特点:

  a.若其中某一关节固定时,其余关节仍可产生运动。(如臂在肩关节处固定时,仍可在肘关节及腕关节处同时产生运动,或单独发生运动。)

  b.远端的运动范围大于近端,速度也快于近端。  如太极拳技法中的鞭打动作。

  闭链运动与开链运动对同一肌肉所产生的作用不同。通常情况下,闭链运动是肌肉在远固定下工作完成,而开链运动是肌肉在近固定下工作完成。

(3)闭合运动链与开放运动链之间的转换

  a.闭合运动链在某处解开时,则转变为开放运动链



  b. 当游离末端一旦有支撑点或握点时,将由开放运动链转为闭合运动链。


3、关节活动的顺序性

(1)大关节和小关节:

  人体四肢由近端至远端,各关节所配置的肌肉是由强到弱,即肌肉生理横断面逐个减小。因此,把所配置的肌肉生理横断面大的关节称为大关节,反之称为小关节。

(2)关节活动的顺序性:

  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小关节依次进行活动。

(3)关节活动顺序性的原理

  大关节运动时,所产生的力量较大,因此它能首先克服阻力而产生活动。而小关节的力量较小,只有当阻力减少到它能产生活动时,肌肉才能由等长收缩变为向心收缩使关节产生活动。所以,在整体活动时,尽管配置大小肌群的关节同时用力,但其结果还是表现为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活动规律。这一活动顺序是自然形成的。

(4)关节活动顺序性的意义

       使动作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获得更大的运动速度。

[NextPage]

三、肌肉工作的协调机制

  关节运动链的协调运动是由参与运动的骨骼肌交替收缩与放松来完成的。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和使原动肌在紧张之后及时转为放松的神经灵活性是协调性的关键。所谓协调就是该收缩的肌肉收缩,该放松的肌肉放松。

1.肌肉工作间的协作关系

  人体的运动即使是简单的运动,也都是由许多肌肉共同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根据肌肉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可把它们分为:

  原动肌:主动收缩发力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

  对抗肌:位于原动肌对侧,并适当放松和拉长的肌群。

  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骨的肌群。

  中和肌:抵消原动肌无关功能的肌群。

2.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

  支配肌肉活动的传导系: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以外的运动。



  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原理告诉我们,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进行的,当原动肌收缩用力时,对抗肌即应处于放松状态;肌肉一次收缩结束后,在下次收缩前应有一个放松过程。

3.肌肉放松的作用

(1)改善动作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