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四川最悲伤作文背后推手是基金会 曾因账目不清被质疑

四川最悲伤作文背后推手是基金会 曾因账目不清被质疑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1-22 02:5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检察院法律文书截图

检察院法律文书截图

  最新:

  最悲伤作文女孩和弟弟回家了 当地将长期帮扶

  最穷的地方大凉山是啥样

  善款去向说明

  一封突然而至的信,字字句句击中网民的内心,持续搅动着网络舆论。虽然凉山官方回应孩子有补助,作文是照着支教老师整理的抄写,但网友的爱心连同捐款还是汹涌而至。微公益迅速发起的募捐“帮帮大凉山的孩子们”,既定目标5万元,不到一天时间就达成了。截至8月6日15时,捐款已到47万多,目标完成943%,而爱心还在继续。网友们1块、10块、1000块的捐,似乎“捐钱”是减少大凉山孩子们“悲伤”的根本方法。甚至,有人老调重弹责怪起政府,凉山这么穷为什么还要申办冬奥会。

  不知道的人跟着起哄,知道的人却摇头叹气—最悲伤作文是新的,但凉山的问题却是老生常谈。也许你不知道,办冬奥会政府仅补贴不到6亿(预估),而凉山州政府在2007-2012年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过往也有不少揭露性报道提到,“国家级贫困县”凉山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资助,还有不断涌入的慈善捐款。当地的人已经习惯于领援助,不愿外出打工,反正躺着也能有饭吃。懒惰还滋长了吸毒贩毒、拐卖儿童的恶习。

  这也是为什么网上有人对最悲伤作文态度强硬,“凉山得到的援助够多了,不要再捐款了”、“你的钱都捐给懒人用来买毒品了”!

  从大凉山的一页来信,大家看到了那里的穷。

  可那里的困,却更加复杂。本文就带大家来看看凉山来信的第二页。

  只见凉山穷,不见凉山困

  最悲伤作文是如何走红的?媒体上最早的报道,来自新华社记者范敏达深入大凉山后写的文章,文章写到小学教师分享了这篇《泪》的作文。但其实,这篇作文面世的背后推手是索玛基金会的负责人。新华社的文章被热传后,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老邪哥哥 再三向记者要说法,称这篇作文并非记者走访大凉山发现,而是自己“7月8号在看望宝石小学支教老师时发现并拍摄的。请二位新华社的记者给出合理的解释”。今日,@老邪哥哥 又在微博向《新闻1+1》讨说法,因为昨晚播出的节目质疑了该基金会处理善款的方式。

  四川索玛慈善基金会的前身是索玛花,两年前因捐款账目不清被质疑得一塌糊涂,后重整注册成非公募基金,不能公开在网上求捐。目前基金会以支教助学等公益项目的组织为主,但如果你想捐款可以留言,@老邪哥哥 会给你他的个人微信。你的捐款信息会汇总在索玛花官网的财务公开中,财务每天公示一次,包括捐款人、金额、用途。

  虽然索玛基金会是在做慈善,但制造煽情热点来吸捐的行为仍然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反感,尤其是在大凉山这个特别的地方。

  大凉山,属四川彝族自治州,地方偏僻。爱心人士提起凉山,总喜欢用数字开头—“2007年,凉山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口高达1.3万多人;检测出HIV感染者已超过6000例;孤儿有8000个,而能够得到救助的不足2000人。”

  哪怕不知道这些数字,光看小女孩木苦依伍木的《泪》,任何有恻隐之心的人都会忍不住想伸出援手。

  但估计很少人知道,凉山几乎是中国NGO去得最多,也是公益资源最多的地区,光大大小小的基金会就有几百家了吧。

  知名博主@花总丢了金箍棒 24日晚在微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的确,据观察者网查询,专门关注凉山的基金会有:凉山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凉山汉达社工服务中心,关注社区发展、老人儿童;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等等。还有一些大的基金会,对凉山医疗、教育的捐助力度也非常大,比如中华红丝带基金、索玛慈善基金会。

  据《公益时报》2015年4月报道,中华红丝带基金目前在凉山州共捐建了50多个村卫生室,每个造价10万元(其中8万元为基建费用,2万元为配套设施),包括一间诊室,一间注射输液室,一间医务人员工作室和卫生间,截至2013年底投入530万。另外,在不定期举行的慈善拍卖会上,基金会入账几百万是常事。

  这些来自社会的善意,时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抹黑政府的不作为,制造一种凉山被政策遗忘,进而感染更多人慷慨解囊拯救凉山的穷困。然而,据《环球时报》报道,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凉山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而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一路攀升。2011年至2013年,分别达到49.5213亿元、66.0375亿元、70.8406亿元。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这么多钱投入了,为什么凉山还是那么穷?

  20多年的扶贫开发,没有改变大凉山普遍贫困的现状。这与大凉山贫穷的多样化不无关系。自然条件恶劣,地远路偏;交通闭塞导致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的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比经济更贫困的是教育的贫穷,由于民族生育政策的宽松很多家庭都生育了多个孩子,但这些孩子接受教育的却不多。即便众多的NGO、基金会解决了当地家里没钱、山区没学校的问题,观念的落后,仍然在阻挡着孩子受教育。

  从大凉山走出来的网友@变幻莫测的万花筒 也承认这点:“我自己来自于大凉山,所有的贫穷与落后均源于知识的匮乏,法律意识的淡薄,走出大凉山,不是为了衣食住行,而是为了求知。一次,二次的往来,给大家的感受就是这里最直观的穷、苦,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明白教育是根本,唯有教育可以改变现状,可是太难,路还很长。”

  2012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探访了凉山发现,凉山彝族人的生产方式还处于原始落后的阶段,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广种薄收却生活安逸。这种自给自足的心态,加上源源不断的扶贫资金和爱心捐款,导致了当地人发展成两个极端。

  发展好的地方,当地人积极接受现代文明,努力改造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发展差的地方,当地人固守传统恶习,不思进取,吸毒贩毒,坐等扶贫资金。

  去过大凉山的网友@毛肚咸鱼 深有感觉:“因为工作原因在西昌(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待过四年,我觉得当地彝族连赚钱的欲望都没有,稍微有点钱就在城区干道上三五人聚在一起吃土豆喝啤酒”。网友@昵称不能为空咯 同样见过:“前年去西昌螺髻山沿着山路上去,老老少少都坐在家门外扎金花打扑克,当时我就笑了,谁说凉山人民穷,炸金花都是五块钱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