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陈惠良 郝怀木原著]当今太极拳推手运动现状之思考(2)

[陈惠良 郝怀木原著]当今太极拳推手运动现状之思考(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02 20:11 编辑: 网络 查看:

    张义敬先生可算得上是真正的太极拳行家里手,他一语中的,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当然,我们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爱好者、专门家为数还是不少的。1999年夏,《精武》杂志刊登了梁氏八卦掌、吴式太极拳著名武术家张全亮先生撰写的题为《从99全国太极拳赛看推手》这篇类似调查报告的文章,也同样入木三分,醒人耳目。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太极拳推手的发展,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能失去传统太极推手的特点。他把传统太极推手的特点粗略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第二,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第三,引进落空,合力发人;第四,轻灵巧妙,用意不用力;第五,中正安舒,园转自如。”他认为“现在不少参赛运动员,根本没有经过传统太极推手的训练,竞赛中习惯生推、硬抡、强别等招法,虽然能使对方倒地或出围,但让人看了不舒服,而且更多的是失去了太极拳的意蕴。”他在“太极推手之我见”的这个小标题下,尖锐的指出,“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为什么不能尽如人意,主要是‘以力服人’的指导思想,长期在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头脑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有些教练员、运动员不注重用传统太极拳理论和训练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选拔运动员,培养运动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偏见,致使太极拳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他建议:“要从各方面包括指导思想、训练方法、裁判规则等保证太极拳运动本着‘宁输力不输理’的原则,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否则强化力的训练、强化招法的训练,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太极拳的宗旨,把太极拳推手引向了死胡同。”

    上述两篇文章鞭辟入里,言简意赅。从1992年2月—1999年夏,相距七年。其间,类似的反映和呼声从未中断过。张义敬先生曾在他文章的结尾,痛心疾呼:“太极拳啊,您魂兮归来!”公开为太极拳叫魂,可以想象,他当时对太极拳运动及太极拳推手比赛发展的现状,感到问题有多么的严峻。其实,他的感受和疾呼,岂止是他个人的感受和疾呼呢?!实际上,它凝聚着张全亮先生和千千万万关爱中华武术、关爱太极拳运动及太极拳推手比赛的广大专门家、爱好者共同的感受和心声!按说,这一声震耳发聩的疾呼,已穿越了十多年的时空,余波不时在震荡,但时至今日,仍未引起各级武术管理部门领导的足够重视和应有反响。到是在2003年的岛国日本,国际友人在他们的运动会上,热情洋溢的齐呼“奥运太极!太极奥运!”并说:“太极拳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体育进入奥运会的项目”。 “怎么比,是你们中国人的事”。言犹在耳!

    谈到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前不久看到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是围绕着“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的问题,从中西体育文化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高度上来谈的。有文章说,“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竞技体育先进体育文明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西方体育运动的思想,正在促进着武术的改良,现代武术的发展,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竞技武术的形成,更是建立在全面西化的基础上的;”“传统太极推手是讲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在圆活的运动中,运用各种太极技法,以求获胜,而竞技推手是在规则的制约下,斗智较力,其目的是为了获胜而非娱乐欣赏。顶牛现象实属难免,这是太极推手竞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该文的作者还认为“散打和太极推手是按照现代体育的要求,对传统武术、散打和太极推手的发展,他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

    我们静下心来,反复思索着上面这些论述,百思不得其解。无庸讳言,传统武术有精华,也有糟粕,优劣并存。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和促进下,武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要走向世界,与奥运接轨,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不是一定要“全面西化”甚至为了适应西方竞技体育的规则,不惜抛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特色呢?

    从我们上面引用的学术论文里,显而易见可以看到,所谓“竞技推手”实际上就是被异化了的”传统太极推手”。有武术家称此为“武术运动发展特定时期出现的畸形和怪胎现象。因为传统太极推手的风格特点,在这里已荡然无存,现行竞技推手的突出之处,即是“按照现代体育运动的要求”,“在规则的制约下‘斗智较力’”,研究者解释说:“为了获胜的目的,顶牛现象实属难免,这是太极推手竞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于这种背离太极拳这一特有拳种的根本原理和基本要求,徒有太极之名,而无太极之实,美其名曰“中西融合的产物”的斗智较力, 国人并不陌生,它不就是数年前,因找不到顶牛现象的根本解决办法,而停搁下来的当今太极拳推手比赛运动的现状吗?!实践证明,它一路走来,嘘声不断。外行人不愿看,认为“不如看摔跤、柔道、拳击过瘾”;内行人嗤之以鼻,认为“这不是太极推手,而是一种不伦不类的较力运动”。按说,这种严酷的现实,行政职能部门哪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不怎么会突然停搁下来了呢?据我们所知,曾任中国武协主席的一位领导同志,在合肥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谈到武术和太极拳比赛无观众时,也公开承认:“中国武术走进了死胡同。”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就是在于我们对此事持有什么样的认识和发展理念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专科委员、著名武术家(九段)、上海体院教授邱丕相先生在上海十届五次政协会议上,心情激愤地说:“武术在今天,主要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存在,但往往忽略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忽略了对它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的认识……武术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如同篮球、田径一样。没有把武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淡化、隔膜了武术的文化内涵”。他認为 ,武术界“一直没有整合出一套适应奥运、适应学校、适应大众的模式和体系,单纯的沿用了竞技武术的模式”。他义正词严地指出:“我们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却不能忽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丢弃自己民族的传统”。(《中华武术》2007年3月)邱丕相教授这番话,有助于澄清我们的一些糊塗理念,提高我们对武术事业如何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