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京浪编导 编导培训 福建编导培训机构

京浪编导 编导培训 福建编导培训机构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1 02:3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经验交流

编导影评范文《推手》

更新日期:2015-05-11 15:19:33 来源:京浪编导 次数:31次

影片资料:

名称:《推手》(Pushing Hands)

导演:李安

主要演员:朗雄,王莱,黛博拉.史赖德

获奖记录:第37届亚太影展最佳剧情奖

出品年份:1992

 

李安导演我是很早就有所闻,作为能够打进好莱坞的几个为数不多的中国导演来讲,李安以及他的作品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对李安的作品还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就他个人的导演地位无论是就世界影坛还是我个人来讲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说李安是“独一无二”的呢?这方面我只能框框的来谈一谈,因为毕竟我对他的作品了解得不是很深,但是谈及《推手》又不能不谈李安,所以我就以此为引来谈《推手》。

 

毋庸置疑,李安与吴宇森是两位能够闯进好莱坞的中国导演。但是两位导演所凭借的作品却是大不相同,直白点说,李安能够闯进美国市场要比吴导更加艰难。因为二者所喜欢的东西不同,这就造就了两个人的导演生涯的不同。吴宇森喜欢的是打斗类的影片,这里面当然包括很多类型电影,但是以警匪、黑帮的影片为主这就漠然地与美国好莱坞大片有了一种契合,而且香港的打斗片与美国打斗片虽有不同,但是毕竟都是同一类影片,在此基础上,香港的此类型电影越来越趋于好莱坞制造,这在最近的刘伟强的《无间道》中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再加上吴宇森个人独特的“暴力美学”去迎合大部分具有冒险猎奇心理的观众口味,我想吴导想要移居好莱坞并不是件难事。

 

但是李安向我们展示的他的个人三部曲更是具有他个人神化的一面——《推手》、《饮食男女》以及《喜宴》所展现的都是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婚姻式的隔膜,家庭与个人作为李安影片的展示背景,但它讨论的却是这样一个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的主题,并且他个人影片的中国特色较浓,而且其间又夹杂着许多美国文化,我想他要迈进美国去拍他的文化片想必是有一些难度的。后来,李安又执导了外国名著《理智与情感》的拍摄,这就又不能不让我们对他的文化底蕴产生深深的敬仰,在美国文化中注入中国文化那甜美的乳汁,我想目前为止也只有李安一人了,以后还会不会出现这不好说,但是我想还是会有的,但是李安是这第一人,这点我们是无可否认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推手》,正如前面所述,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隔膜,虽然二者之间有隔膜,但是二者又彼此相互依靠,甚至有的时候产生了妥协,彼此分开,但是却又不能彻底的“划分界限”。这就好比一对欢喜冤家,两口子结了离,离了结,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又相互依恋,有隔膜但一方又不能把一方压倒,这两种文化又在此之间产生了联姻关系。

 

影片一开头,李安就向我们非常简洁地交待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和它们之间的这种奇妙关系。影片以老朱推手作为开场,既点明了影片片名又向我们展示了东方的古韵文化。然后是玛莎的出场,交待了老朱是东方人,玛莎是西方人,此时二人各自代表的已不是他们个人,而是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时之间所产生冲突与矛盾。第一,二者语言不通,彼此相互不能沟通,当然也就得不到彼此的谅解,整个片头场景至少有近十分钟的时间都是在无人物语言的状态下拍摄的,此时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了,并且也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这种有着亲情关系的隔膜,实在是妙不可言。第二,导演不仅在这短暂的十几分钟里向我们展现了二人的语言不通,而且在各个方面上都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譬如,朱老先生时的是中国所独有的文房四宝来练习书法,而玛莎用的是高科技的电脑来写书;老朱的中国烹饪与玛莎的西方快餐在同一个场景中展现了出来,体现了相对的抵触心理,但是在两人各自吃中午饭的时候,玛莎吃着自己的东西,看着对方碗里的食物,又表现出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那种缠绵之情,那种猎奇心理的探视。像这样的对比用法还有很多,再例如老朱、陈太太与玛莎等西方人的服装饰物的对比,老朱与玛莎的写字台,老朱那简洁的房间布置都表现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与隔膜。在这开场的场景中,有一个从房外拍摄的大全景也是用得非常巧妙,这个镜头显明地交待了两个人都各自在做什么事情,而且也交待了两个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做事,因为两扇窗户之间的房板无形地把这两个人划分开来。这个镜头在此段落中重复了两次,显而易见的镜头交代方式用得实在是点睛之笔。

 

其次,我想谈一谈导演是如何来展现“推手”的。可以说,导演对于“太极拳”这个话题所用笔墨不是很多,因为导演并不是要让我们去多么深的了解“太极拳”,而是通过中国这样一种独特的古韵文化来向我们讲述如何去看待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奇妙关系。

 

对于“场面戏”我是比较推崇两种派别的,一种派别就是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纯以场面取胜的影片。这种影片无疑在商业上是胜利的,因为他们为制作好每一个镜头投放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这样制作出来的影片无疑也是一种文化大餐,这类影片在画面制作与音响效果上求得是一个“新”字,这是一种文化,亦是一种享受。所以,张艺谋的《英雄》在这方面无疑是个“英雄”,香港大侠导演徐克在这方面也是“英雄”,值得大家钦佩。但是可惜现在有些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电视剧中陈旧老套的打斗场面甚多,没有丝毫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有损了影片的整体故事全貌。

 

还有一种,就是以《推手》这类影片为首的借“场面戏”来衬托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影片中仅有两场可以称之为打斗的戏,但是两场戏却又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是经典中的经典。第一场戏是老朱与陈太太见面的这一场,老朱为了向陈太太展现自己武功的高强,多次从远处把学员推向摆放着包子的桌子,最后一次竟把一个高大体重的学员推了足有几十米,最后撞倒了桌子,这唯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观众了解中国太极拳的厉害,这样既调动了观众的欣赏兴趣而且又为影片增色不少,可以说是一处妙笔。但是我觉得李安处理的老朱推胖子的几个镜头过于快速,并且用了一个跟拍全景头来展现胖子快速滑行的场面,因此没有展现得很完全,因胖子滑行的速度太快,没有给观众以足够的猎奇感与危机感。我觉得这场戏应该多用一些特写镜头,至多用一两个全景镜头来拍摄较为合适。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特写镜头因容纳内容的空间小,交待的内容和事物少,可以起到延长时间,扩大空间范围的目的,而不会使观众感觉到失真。譬如,我们可以给朱老先生脸部和推手时的手部以足够的特写,还有胖子滑动时,脚部滑动的特写与胖子整个身体滑动的中近景交换更切,我想比原剧的时间长那么不到十秒钟,最后以一个大全景收场,整体感觉就会明显得多。因为观众看你推手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完全明白你后面要做哪些事,而调动他们观赏兴趣的是要看你如何去展现这个场景(这就好比很多青少年朋友都看过《哈利波特》和《魔戒》的原著,但还是要去观赏电影,他们此时关心的并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而更关心的是你如何去展现这个故事。),但是如果你在此时用的时间过少,就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失落之感。对于此种说法我发表的只是个人言论,是否合适还有待和别人一起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