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原理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原理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1-29 10:5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导读:许多太极拳著作都讲到内劲,多讲长期练习太极拳会自然地在体内产生内劲,练习太极拳十年,今天需要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内劲,把太极拳从神秘玄虚中解脱出来,使太极拳爱好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内劲练出来,太极拳家一向把少林拳称为外家拳,再看太极拳的劲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概不外壮欺弱,”既然太极拳要弱胜强,太极拳提出内劲的概念,张三丰《太极拳论》中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张三丰《太极拳论》中有“得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原理

许多太极拳著作都讲到内劲,对内劲作了种种解释,多讲长期练习太极拳会自然地在体内产生内劲,它不同于人的拙力。这很难使人明白,什么是内劲。这样的解释第一不能满足人们对练习内劲的要求;第二也不正确。练习太极拳十年,甚至 几十年,也没有练出内劲,不知内劲为何物者,大有人在。今天需要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内劲,把太极拳从神秘玄虚中解脱出来,使太极拳爱好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内劲练出来。什么是内劲?内劲有什么本质特征?内劲是相对外劲而言。太极拳家一向把少林拳称为外家拳,把少林拳的劲路称为外劲。武术中的劲是从技击角度讲的,劲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含力的发生、传递和作用三个过程,即在甲之体内发生力,通过身体的运动,作用到乙的身上表现出力的作用效果。为了说明内劲,先看少林拳的劲路。以正面直冲拳为例,少林拳是坐腰、蹬后足、上步、屈臂、爆发力伸臂击拳。其特点是发力刚强,击拳路线长,拳从腰部击出至伸臂极限加上步长约至2米(一步加一臂长)。这在物理学上是动量概念,即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却是作用在对方身上表现为冲量,即作用力与时间的乘积。冲量是动量转换来的,欲使打击在对方身上的作用力大,必须打击时间短。这是少林拳为什么要求刚而快的原因。再看太极拳的劲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既然太极拳要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用外劲是不行的,于是提出内劲的概念。太极拳提出内劲的概念,不单纯是为了以弱胜强,更积极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为此,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力量的效率方面求答案。提高力的效率可从两个方面做:一是减少力在自身体内的无用消耗;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打击力作用到对方身上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张三丰《太极拳论》中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行功心解》中有:“发劲须沉着松净”。这里“轻灵”和“松净”都是讲减少力在体内的消耗。张三丰《太极拳论》中有“得机得势”,王宗岳《太极拳论》有“四两拨千斤”,这都是讲发挥作用力的效果,即发劲时机得当,攻击部位恰当力量用得巧妙,这就是内劲的完整概念。可见内劲并不是一种神奇的力。有人把它说成是在身上运行的“缠丝精”,这是故弄玄虚,不科学的说法,于学习太极拳无补,只能增加太极拳的神秘感。我们关心的是如何练习内劲和使用内劲。一、内力的发生机制技击的劲路可分解为:力源 - 力的传递 - 着力点

。太极拳的力源在哪?今人多援引经典著作,张三丰《太极拳论》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其意是力发源于腿。《陈氏太极拳汇宗》中用武要言也讲:“力从足上起。”然而《十三势行功心解》有:“力从脊发”。李亦畲《五字诀》又有:“劲起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到底力是从“足还是从”脊“发?为什么一些太极拳宗师认为力发于足,而又说力由脊发。作者认为,他们对生物力的发生的理解是形而上学的,不可能认识生物力产生的科学原理。从生物力的原理看,生物力是肌腱松弛和收缩产生的。所以说,人的机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产生力。举例说,你吊在空中,双脚离开地,你的双手仍可发出力量攻击他人。这时力从哪儿发的呢?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作结论。“力发于足”是从人体下肢肌腱产生之力而言,是蹬地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力由腿而腰而脊而臂,形于手指,作用于对方。当然,形于手指时已不单纯是下肢肌腱产生的力了,还包含腰背肌和上肢肌腱产生的力。所以又有“力由脊发”的说法。经典著作说“腰为枢纽”或说“主宰于腰”是正确的。腰处于人的机体上下之间,承上启下非常重要,所以太极拳宗师非常重视腰的作用。二、内力的传递这里讲力而不讲劲,因为力是最本质的物理概念,是可以测量其大小的,劲则是更抽象的概念,是不可测量的。内力是指人体内的力,不是指太极拳的内劲。无论“力发于足”或“力由脊发”,达到手指,作用于人,都要经过一个力的传递系统。生物力的传递不同于机件,力作用于一端,另一端必然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人体则不同,脚作用于地产生反作用力,由于复杂的肌腱、骨骼、关节等生物力的传递系统,力可能完全被传递系统所吸收(消耗),变得无影无踪。这是因为生物力的传递不是靠刚体而是肌腱的伸缩和关节的转动。太极拳宗师虽然不可能从生物力学原理认识这个道理,但他们从实践中可以体会到这点。所以他们总结出一整套提高生物力传递的技击方法和训练方法。《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发劲须沉着松净”,关键在“松”字,只有放松肌腱,松开关节,才能使力的传递效率最高。对此,《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论述得很透彻,里面写道:“发劲时须求周身一致,且出于不知不觉,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得如其理想中之重量。此中原由,实因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全部透出;其自觉无劲者,彼劲已全部透出矣。故发劲须如放箭,曲

中求直,当完全吐出,毋稍停留于手臂中。盖发多不畅者,每有三停。以上肢言,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以下肢言,一停于髀,二停于膝,三停于踵;以中部言,一停于胸,二停于腹,三停于丹田。”可见,发劲效率不高,多因力耗于传递系统了。如何发挥力的传递系统效率呢?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要练松功,他说:“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所谓松九节(脚腕、膝、胯、腰、肩、颈椎、肘、手腕、手指关节)、八段(脚、小腿、大腿、脊背、上臂、小臂、手掌、手指),每个定势都要松开。这样练太极拳,练一趟的时间要拉长一至二倍,运动量要大二到三倍。练松功的目的,除提高生物力传递系统效率外,还有增大所产生的生物力的效果。产生生物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腱松弛与收缩之差的大小,练松功使这个差增大,产生的生物力因之而增大。经典著作中的“蓄劲如开弓”是肌腱的最大限度的收缩,“发劲似放箭”是肌腱最大限度的放松。显然,这二者之差愈大,产生的生物力也愈大。三、打击力的作用前面讲的是力源和力的传递,现在讲打击力的作用,即打击在人体上的效果。《拳经》中写道:“双手软举步进移,左手顾胸右抵脐,手来粘彼体用力,才粘即吐莫待迟。”又有“未粘切莫吐,一粘即用推,消肩并直腕,曲向步进移。”这里总结发劲方法、时机和着力点。太极拳劲路出手轻,不用力,所以有“双手软举之说”。“手来粘彼体用力”是说太极拳出手迅速接触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这曰“粘”。“才粘即吐莫待迟”,一接触对方身体,他必须有一个反应,身体一振,这微微地一振,足根就断了。“吐”义为发劲,即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发劲,“消肩并直腕,曲身步进移”讲发劲的方法。向对方发劲,为使内力畅快地吐出,即传递效率高,要消肩,即松开肩关节;手腕在手接触敌身时为立腕,突然变成直腕,同时手指触敌身体之后突然伸直,谓为弹指;上身由屈身变成进步长身。这样直腕、伸指,加上伸臂,从接触敌身到把敌击出,击人长度有一尺左右,再加上进步长身,形成连推带击的动作。这是一个物理量——功,它是外力与作用距离的乘积。太极拳的打击力作用于对方身体的距离长,而少林拳在空间击拳的距离长作用于对方身体的距离短,所以作用于对方相等的能量(功),太极拳用的力要比少林拳小。少林拳打击对方是在对方足根未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