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特色菜 > 川菜的麻、辣、鲜、香、烫和¨尚辛香”的历史典故

川菜的麻、辣、鲜、香、烫和¨尚辛香”的历史典故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9-06 13:0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人们往往认为,川菜特点就是麻、辣、烫,其实这只是今天的时尚,往前推,应该是麻、辣、鲜、香、烫。这些主味,系顺应巴、蜀潮湿浓重的气候之病而产生的饮食科学。四川烹饪学会成立之日,作家马识途赠有自题的“打油诗”以贺:“痴人要说麻辣烫,哪知川菜色味香,珍馐美名扬海外,技术超群岂寻常。”其中的辣,即辣椒,传人盆地晚近,今四川方言仍称辣椒为“海椒”,是舶来品。据《成都通览》载,清代才在巴蜀处处开花;张富儒主编《川菜烹饪事典》亦同此说。一说,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盆地开始种辣椒;另说,道光年间,大邑县种辣椒开盆地风气之先。此前,《华阳国志》记蜀中饮食习俗:“尚滋味”、“好辛香”。

古代的巴蜀主味是“好辛香”,此“辛”,指巴蜀人酷嗜的姜、花椒一类。《吕氏春秋·本味篇》:“和(调和)之美者: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该书很多是追述战国以前的事a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招摇,山名,在桂阳。菌,竹笋也。”姜以地名见称,足见其早已成为特产。汉崔胭《七依》:“洞庭之鲋,灌水之鳐,滋以阳朴之姜……”同样赏识这种调味中的珍品。东汉末年,《后汉书·左慈传》说曹操既因左慈以术弄来松江的鲈鱼,恨无蜀中生姜。此事好像在表演一场幻术,未必可信,但曹操爱好蜀中之姜,则是有其根据的。《史记·货殖传》有“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砂”之载,卮姜与丹砂齐名,同等重视。卮姜,司马相如《上林赋》称之为“茈姜”,司马彪释为紫色之姜,是就其芽嫩味美的时候说的,因此称为“和之美者”,更应在嫩芽的时候。合川下游的嘉陵江在战国时犹被濮江之称,现北碚即濮江流域所经,北碚附近的巴县兴隆场,至今以产紫芽嫩姜著称。由其深耕细种,先打成深入土中二三尺之窝,后经不断壅土施肥,在土中发出长大肥壮的嫩芽,食之清脆可口,无筋,当地称为“窝姜”,用以别于粗放栽培的大市姜,因此成为名产。《授神契》云:“姜,御湿之菜也。”重庆地区多雾,姜有散寒作用,食之者众,在品质上更有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栽培方法也随之进步,这可以说是农艺的一项成就和贡献。按邓先生的说法,嘉陵江古名濮水,“阳朴之姜”当产于嘉陵江,“阳朴”即“阳濮”。花椒味兼辛、麻、香,是巴蜀菜系调味之将。现代科学检测,其麻味由所含挥发油产生。挥发油的成分,则是栊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花椒有散寒除湿、解鱼腥毒、加强胃的运动、促进食欲的功能。食用花椒,有辛香、麻木而舒适的感觉。川菜常用味型中的麻辣、椒麻,以及烟香、五香、怪味、陈皮各味,多由花椒担纲而烹出不同程度的辛麻香味。要说明的是,现在的花椒多是人工培植的家种调味品,其前身是野生的。今重庆山区仍多野花椒,一名“崖(方言念ngai)椒”,为民间常用草药,过去多用根叶供药用,有祛风、洗皮肤疮痒等功效。与花椒效用甚近。其实,除药用之外,民间早有食用野花椒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火锅红满天,吃腻了家花椒,更转而喜欢绿色食品野花椒,于是,一些人便进入深山老林采集崖椒挣钱。此外,《川菜烹饪事典》还收录有“川椒”:“也称巴椒、蜀椒。陶弘景:‘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康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者。’体草纲目》:‘蜀椒肉厚皮皱,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谓之椒目。他椒子虽光黑,亦不似之。’《群芳谱》:‘川椒肉厚皮皱,粒小子黑,外红里白人药以此为良,他椒不及也。’《广群芳谱》引《四川志》:‘各州县具出。惟茂州出者最佳。其壳一开一合者,最妙。’”讲烹调的专书而载录药用植物,一是药食同源,从其引用情况看,似乎是曾经食用过,出版此书时有档次的商业餐馆未用。二是《本草纲目》刊梓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其时巴蜀没有海椒,而且只有花椒成熟后其壳才自行炸开,海椒无此性。由此,“蜀椒”就是今称野花椒,所述外形、功用,均与崖椒无异。有可能是人工培养之初名“巴椒”或“蜀椒”——以产于重庆的“巴椒”最优。今日定名为“花椒”。

由此,巴蜀菜系的基础主味是辛香,由姜和野花椒共同担纲调和而出。居于今天巴蜀菜系时尚主味之首的“麻”,虽然今由家花椒领衔,但源出野花椒,古代就以重庆(巴郡)产最佳,建平今巫山县。所以,川菜的古味实际应是辛、麻、香,近、现代演为麻、辣、鲜、香、烫,当代变成麻、辣、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