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简谈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锻炼陈照奎巢振民

简谈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锻炼陈照奎巢振民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6-09 22:38 编辑: 网络 查看:

简谈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锻炼   陈照奎 巢振民 (2009-08-13 20:04:10)

标签: 健身 养生 缠丝劲 抖劲 陈氏 杂谈 分类: 武学述真

《简谈陈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锻炼》

陈照奎 巢振民

文章发表时二位老师已经辞世了

太 极拳与其他拳术一样,都属于竞技性的民族形式体育,以掌握搏斗防身技巧和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它能够培养坚强、勇敢、果断、机智等优良的精神品质;它的动 作和谐优美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容易引人入胜;它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于身心都有很大益处。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值得发扬,提倡。以下间单谈谈 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和有关问题:

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各门拳术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锻练方法,如站桩、拳式、操手、对子等。太极拳的锻练方法一般说来有拳式和推手两种(至于散手则是学成以后对手法的全面运用了,非初学所能,又因受伤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一般不宜采取),前 者是个人单独练习,以求招式的准确完美和全身动作的协调相随,是基本功。后者则是两人对练,以求掌握基本的搏斗技巧,是初步的对敌实践。二者在锻练过程中 是互相配合的,先练拳式打好基础,再结合推手逐步地掌握技巧。拳式可使基本动作正确,推手可加深对招式实际用法的领会,并能检验拳式的正确程度,如果只练 拳式,不练推手就缺乏对敌的直接实践,仅仅起体育的作用,而不能掌握防身御敌的技巧。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式,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应敌技巧,但无法全部正 确地掌握基本动作,容易养成一些不正确的动作习惯,在技巧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很难得到更大的进步。只有二者适当地配合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过去由于 某些传说,使人对各门武术的锻练效果抱有神秘的看法,甚至以为经过一些特殊的锻练方法在体力上能够出现“奇迹”,至今仍有个别的人对“奇迹”坚信不疑。虽 然,这些“奇迹”不但从未有人见过也根本不可能。这里所指的“奇迹”是例如:一跃登屋——垂直弹跳起三米以上的高度。百步赶兔——每秒奔跑十五米以上。以 及用力举重时两足陷入地面半尺多深等等。至于“赤身卧雪,热气蒸腾,盛暑重裘,肌肤如冰”一类的还不算在内。当然,这些问题在目前只是存在于个别的,少数 人的认识之中,但人的体力如力量、反应速度等等究竟可以达到什么地步?人的动作机能又是怎样的?练习拳术都可以掌握哪些技巧,使哪些机能得到改善?这一类 的问题却仍属应当明确的。

人的肢体 形状和机能是经过若干万年的长期发展过程,适应生活的环境而形成的。它受生理规律和其他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而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和极限。例如人的手足肘 膝只能向一定的方向弯曲,而不能相反。例如,肌肉的张、弛,又如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都有一定的绝对限度,是无法超越的。再者,在锻练过程中,体力的增长 也是有极限的,并且在增长的速度上数量上也不是直线式上升,一般情况是在开始阶段由于体力未能充分发挥,潜力很大,进步较快,但技巧纯熟以后则进步缓慢甚 至停滞或退步。如举重达到个人的极限后即使增加一两公斤都难子胜任。短跑即使缩短十分之一秒也很不容易办到。不仅每个人在体力上和机能上有其极限,就从整 个时代来看,各种体育竞技的最高成绩的突破也是逐渐和缓慢的,甚至是很长时期不能变动的。

人是最高级的动物,其适应 内外环境的能力是在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支配之下的,经专门化的感觉器官传达刺激于大脑皮质,而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一切技能、技巧就是由各方面阴性的(抑 制)、阳性的(兴奋)的反射活动,复杂结合而形成的,各有关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经过长期的协作,彼此间所建立的暂时性联系—一条件反射,日趋巩固了,多 余的肌肉活动减少,甚至没有了,动作逐渐准确、灵活、迅速了,耐力也加强了。一句话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经过长期的合理的训练, 是有可能掌握极其复杂的,难度很高的技能、技巧的。各种行业的复杂精巧的动作都能够说明这一点。例如,杂技演员用头顶钢丝作几秒钟的静止倒立,又如双手同 时抛弄八九把小刀,足以说明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能够提高到什么地步。又如牙雕等工艺技术有在方寸大一块地方刻写成千的字;刻画出极精细的画等等也 足以证明动作能精细到什么地步。

虽然拳术有各种不同门派, 各种不同风格特点,但从根本上说,各种技巧在这方面是有相同性质的。通过足够时间的合理的训练,是有可能掌握相当巧妙的搏斗技巧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速 度、力量、耐力、准确和精密程度等各方面的极限范围之内,能够掌握相当灵巧、准确、迅速、多变的搏斗招术。

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已经发 展成为很多的流派了,各有其特点和风格,并且在传授源流上也有各种不同说法,但经过专家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考证,证明陈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太极拳之一,目 前流行在各地的太极拳绝大多数都是从陈氏拳演变出来的。(请参阅、再版、简化太极拳第3至5页,兹(不赘)

一般说来,陈氏太极拳的对 敌搏斗也不外用以下这几种方法:使对方失去平衡而摔倒;拿住对方的肢体使之受伤或不能动转,(或称拿脉、抓筋、反骨);将对方击伤或击出。这几类方法虽有 不同功用,但具体运用时是揉合在一起,相互为用的(还有当与对手相持时,用迅速的动作使其发空失措,乘机击出,这称为惊击)。这结合了心理作用。在拳式中 这几类的招式是包含在内的,这从各式的动作姿式可以看得出。在推手中虽然一般不许用拳、肘、膝、足等冲击踢打对方,可是不仅有防御的姿势,而且还可以将对 方发出(见后文推手部分例子)。

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一方面要求,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要求使对方的肢体动作不灵活,要求使对方处于不利形势。而另一方面却同时要求使自己的重心平衡处于稳定状态,要求自己的动作灵便自如;要求自己的形势有利。一句话,使对方处于背劲,而自己处于顺劲。

因此,概括了各种动作的特性,而形成了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尾闾中正”, “气沉丹田”,“扣裆劲”等等,实际上是使重心下沉保持稳定,同时随对手的情势而变化重心在两足问的位置,使对手莫测虚实,找不到我方的“力点”,而我方 却能随时取得有利地位保持自己的稳定的平衡。而“沉肩垂肘”,“肘不贴肋”,“下塌外辗”等等,则是使自己的手臂不致被逼受制,便于引击,诸如此类的规 则。总之,就是要达到“下盘坚实,上盘灵动”的要求。

但是,这些动作要求与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动作与习惯,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矫正动作,克服差异而达到要求。拳式和推手正是为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手段。

拳式是怎么形成的,又有什么效果呢?

筒略说来,大致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