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林炳尧先生谈太极拳之推手练习要领

林炳尧先生谈太极拳之推手练习要领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1 10:16 编辑: 网络 查看:

林炳尧先生谈太极拳之推手练习要领 (2011-05-04 17:11:22)

标签: 太极拳 林炳尧 体会 推手 要领 分类: 林炳尧著《杨式太极拳架详解》

 


太极拳推手练习要领

林炳尧

1.中正安舒、不丢不领

推手中对于身体的要求也和练拳架时一样,立身须“中正安舒”,“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将前进的时候,上身可以稍微前倾;到位时,即前膝盖垂直于足尖的时候则身体必须中正。后退的时候,臀部稍先于身体后退,上身不要后仰。

精神要始终振作,注意力集中,学习“不丢不顶”,“沾、连、绵、随”的本领。眼神要注视对方,这是为了掌握对方可能随时变化的动向。初练单推手时,动作的速度要慢,向前按一次从进攻到防守可以慢到一分钟左右。观察被动者有否丢离,皮肤是否起皱。如能做到既不丢离、又不滞重,(如滞重则皮肤必起皱)就可以逐步加快速度,快到每分钟进退60次以上。练的时候双方前进后退的幅度有长有短,速度也是快慢多变的。务必使学练者受到轻重快慢角度多变、弧直任意的攻击,都能不丢不顶,不失机势,才是正宗的太极拳推手学练的要求。

2.搭手部位有变化,堋捋按挤要分清

推手开始时,双方用手腕背搭手,但在运转时,攻守双方要轮番使用堋、捋、按、挤的方法,有时接触部位在手腕背,有时又转移到手掌根上。所以,双方的手掌是不断地在翻滚的。但不管手掌如何翻滚,接触点始终处在“沾、连、绵、随”的状态。以上是单推手的搭手法。

双手推手是按照拳架中“揽雀尾”的招式进行“堋、捋、按、挤”的运动,上节已经写明,不再多述。

3.训练方法对头,功夫才能到手

 练习推手,双方须分主动和被动,已如上述。主动一方实际上是教练,术语称为“喂劲”,是给对方提供锻炼“听劲”、“懂劲”的机会,使其学会化解的基本功夫。

这样锻炼一段时间以后,攻方可变为守方,而守方则变为攻方。这是学习推手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当然,经过一年二年或更长的时间,双推手也学会了,基本功扎实了,方可直接运用“堋、捋、按、挤”,进行相互找劲的对抗性练习了。

但是学练者仍须继续注意学习听劲和化解功夫,因为太极功夫是学无止境 。

有人学习推手,不愿从基本功着手练起,也有根本不知道如何按顺序学练,而是一开始就想“发人”。或者认为用“直来横拨”的办法也能控制住对方的进攻,甚至把十三势错误地改为只有一种“堋”劲和螺旋一法。这都是不正确的理论和训练方法。学推手不学“听劲”、不学“化劲”是不可能掌握真正的太极功夫的。

4.上下相随,稳定平衡

推手的技击方法,目的是要将对方发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失去平衡,或站立不稳,自己却能保持平衡。为此目的,训练推手时必须十分注意上下相随,周身圆活的原则。推手是一项全身运动,而不仅仅是手臂或手腕的局部活动。手臂和上身的活动一定要和腰腿的活动配合得恰如其分。例如:在定步推手中用手按挤时,身体要随着弓步前进。在这个动作中,手臂的按挤应该稍迟于身体前进的动作,即:先弓步再动臂腕。如果先后错了,效果就差。再例如:在做堋捋的动作时,身体后退,也有一个上下相随的关系,即:先动臀部,身体后坐,再动臂腕。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身体前移后退的动作,左右两足一前一后站着,身体前进,须要后退伸,前膝弓。在这里伸后腿的动作稍先,是驱动;而弓前膝的动作稍后,是制动。后退则相反,这样做就正确了。

除此以外,腰部的转动又要和手臂、肘、腕的动作互相协调,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而且要动得非常松静、灵活。这样,自身的平衡就比较稳固了。所举的例子是下动上随,实际上是上、中、下随势互变,目的是要求得机得势,稳定平衡。我们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强调的一些东西,看来似是细枝末节,但却决不是无关紧要的。武术基本功的锻炼必须一丝不苟。否则,在初练时养成了坏习惯,日后要改也难了!

5.关于“堋”

许多有关太极拳和推手的著作中,称作“掤”今改为“堋”。常常提到“堋劲不能丢”这句话。意思是说:在整个推手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着堋劲。这本来是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在于: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堋劲”?有的人把“堋”理解为“抵挡”或“顶抗”,就是用拙力生硬地顶住对方的进攻。这样,“堋劲不能丢”岂不就等于单纯比试力气大小了吗?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去练习推手,那就完全背离了太极拳的轻灵变化,以柔为主的特点了。我们在前面反复说过的“不顶不丢”“舍己从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等要求,就根本不可能达到了。所以,把“堋”和“堋劲”理解为“抵挡”或“顶抗”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堋”和“堋劲”呢?

首先,堋是一种防守,是后退时所使用的方法。这里不妨分几个层次来讲:

第一  堋是防守,是太极拳式的防守。即采用避实就虚化解对方攻势的方法。而不是用生硬顶抗的方法防守。说得再具体点,就是在手臂保持接触的同时,探明对方企图进攻的方向、速度、劲的长短等,边退边化解,使对方的进攻落空。所以,双方手臂的接触点仍然是很轻微的,只是“沾”和“随”,而决不是犟劲顶抗。

第二  堋也确实带有减杀对方攻势的作用,特别是在进行比赛的场合,堋或堋劲能够防止对方突发性的攻击。在这里,可能有人要提出疑问来;既然堋带有减杀对方攻势的作用,这又和“抵挡”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抵挡”或“顶抗”是两股力量的正面接触,双方都是互不相让的。如果防守的一方在接触之际既承受对方的力量,防止其长驱直入,又灵活地后退化捋,而且忽隐忽现,这就是“堋”或“堋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