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从李雅轩先生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谈起(上)(2)

从李雅轩先生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谈起(上)(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13 17:39 编辑: 网络 查看:

郑太师曾说过:“练太极拳并没有什么秘诀,要是有秘诀的话,其秘诀就在太极拳经、拳论、歌诀里面,因为其中每一句话都有深义,只要大家能照拳论里面所说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绝对可以学得好的”。

中国大陆在1991年出版了一本《太极拳谱》,编辑者沉寿先生收集了各家太极拳古典理论文献147篇,全书以清代作品为主,但也有明末清初陈王廷和清末民初陈鑫及宋书铭等前辈的作品,可说是集太极拳「精华」之大全了。此本有系统且广泛的拳经、拳论、歌诀之书是非读不可。

另外,笔者认为,也必须勤读下列四篇经典性作品:包括三篇杨澄甫宗师口述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张鸿逵先生笔录,张是1912年陆军大学首任校长)《太极拳术十要》(陈微明先生笔录)《论太极推手》(陈微明先生笔录),以及郑曼青太师写的一篇《体用歌》(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现在加上了杨宗师和郑太师的切实论述,代表了杨氏一门对太极拳理论体系的贡献。

在勤读这些必读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其真意及中心思想。通过对真意的了解,可以帮助发现自已练拳的问题,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中心思想即针对其核心观点的认识,再进一步对拳经、拳理的细节要点的了解。然后,再总结每一次自己对拳谱上一些练拳问题思考的结论。日后,拳艺逐渐有了进步,再要回过头来不断地重读温习这些拳经、拳论、歌诀。目的是要再巩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从整体上形成对拳谱思想的交融与契合。另外,应把自己思考的一些困惑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同道们请教与交流,如此不断地设法运用太极拳理论去增进拳艺。

从前,这些拳经、拳论、歌诀都是秘诀,是珍藏之物,不示外人。杨振基前辈在19968月受邀来美,莅临华府参加一项五家(陈、杨、武、吴、孙)太极拳研习会时曾告诉笔者,杨家有本手抄的太极拳老拳谱卅二解(即《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实为四十目),长期保存在杨宗师夫人侯助清女士处,后来母传子到了杨振基前辈手中,但他也从不示人,直到1992年才对外公布,并附在其口述《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里。

杨前辈在河北省邯郸市义务教拳30多年,是位敦厚朴实的长者,这次生平第一次出国来美访问时已有75岁了。当时,他签名赠送了此书给笔者,但笔者立即告知,这些杨氏传抄老谱早已包括在沉寿先生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谱》书内【注二】,杨前辈听后颇为惊讶和无奈。现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这许多宝贵资料,焉能不加珍惜!

第二类「参考之书」主要是由深谙太极拳武功之精奥者所著作的练拳方法和心得之类书籍。

我们希望从其内容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份,分析其观点和论证,来帮助自己对拳经、拳论、歌诀的进一步了解。可惜历代的太极拳能手颇多允武不允文,文武兼备有成的毕竟是寥寥可数。

杨氏太极拳第一、二代先辈都没有出书立作,到了第三代才有许禹生先生写的《太极拳势图解》,此系第一本杨式太极拳著作。

随后,有两本以杨澄甫宗师为名的《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是由其得意弟子代为执笔的。

至于杨家太极拳第四代的好手,出书的仅有前辈陈微明、黄文叔、董英杰、吴志青、郑太师等数人。譬如:

「三轩」之首的牛春明先生,由杨健侯先辈代子传艺倾囊相授的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并在晚年秘授点穴之术,但其精湛的拳技并没有留传下来。其女牛筱灵於1998年在香港出版的《牛春明太极拳》一书,只剩下牛前辈的晚年拳照。

又田兆麟先生的太极拳功夫了得,学到杨健侯先辈之中架及杨少侯前辈之小架子快拳,但从无著作。幸好,经由田兆麟先生口述,其弟子陈炎林先生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1943年由上海国光书局出版,详细记录了杨健侯先辈所授之大架、器械、内功基础;可惜未将杨健侯先辈所传之中架及杨少侯前辈所传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内,如今杨式中架、小架恐已后继乏人。

杨家太极拳从第五代起,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功夫己是远逊于前了,现今太极拳的爱好者应共同多加检讨和互勉。

其他如陈、武、吴、孙各家有真正深厚太极拳技的写著者亦为数不多。以下是自民初至1948年以来,笔者认为值得精读及参考之书籍【注三】。

 

杨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