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大成门老师(或师傅)隐秘了什么好东西(4)

大成门老师(或师傅)隐秘了什么好东西(4)

来源:网络转载 2014-10-13 09:2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综上所述,站桩,试力,发力定心力,步法等基本功都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就是要求人技合一,人与拳术合一。拳术中的东西本来就是从人与动物的本能结合自然界的现象中分离出来单独练习的,仍然应回到人本能的自然状态中去。拳术只能发掘提高人的本能,却不能代替本能,心意一动,其余同之,灵感一闪,无心而发,这就是王芗斋先生说过的“技到无心方为奇”。一种化合,人与技术的化合。练习又是追求一种心理,一种平静,一种清虚,即对外界反应灵敏,又不为外界及物而影响情绪波动一种超脱自然状态拳术还更欲追求一种同步,身体、精神、意念、呼吸的同步,更进一步说追求人与环境的同步,与大气共呼吸,其运动与自然界的统一。最主要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一种人类的精神,一种难以语言概括却又无时无刻不存在与体现的精神。意拳是王芗斋先生吸取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各派中国拳术之长处而创造出的一种拳术,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技击水平都会有较大的帮助,所以很受练习者的喜爱。本人从师多年学习此拳术,仅就个人的体会谈谈对意拳的认识。
一  精神作用
意拳很强调精神气质在拳术中的作用。举例说,一个比较瘦弱的人,即使平时没有受过什么专门的训练,在危急时刻也有可能表现出平时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智慧。可见人具有多么大的潜力只是平常受到种种的约束,未能发挥罢了。若把这种能力通过练习发掘出来并随时能应用,那对人们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此外,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对其日常的工作、学习、特别是在与疾病作斗争时,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同类水平上,谁的精神面貌好谁的工作就做得好,谁的病就好得快。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那究竟是要培养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总的讲,要有英勇无畏的气概、坚韧顽强、不怕牺牲、气盖山河,又要有沉稳浑厚、机敏细微、灵活善变等等,好的性格和品质。实际上,这些既是武术上的一些基本原则,也是做一个人需要学习的。
精神上的培养,一方面靠思想教育,另一方面靠平日的训练。由意念对精神进行训练,解除不必要的约束。把人体本来所具有的良能释放并加以培养增强。所以说练习拳术首先要重视精神的训练。
二 意念之作用
意拳主要通过一定的肩架,用意念活动对人们的精神、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反应速度等等方面进行训练。练习时,在几方面要加以注意,以免走入歧途。
1.        求意感。意念活动能在人体上引起一些感觉与体会,特别是有关力方面的意念,表现则更明显。此时应特别注意求意感,而不要求力感,应找意念所产生的整体效应,不可使局部肌肉韧带因意念而紧张起来。拳术术语曰“求意则灵,求力则泄”,求力感,则形成了局部力,失去了随意变化的能力。其实,求意感,也求力,不过求的是意中力、松中力,是意力相合的体现。在这点上,也可以说意就是力。
2.        似有似无。若即若离,意念中的东西,一想则有,不想则无。大脑在连续的思维过程中也有许多间歇,就好像人们看东西时眨眼一样,在运动中得到了休息,以免因疲劳而僵化。意念中的东西,好像摸得到,又好像摸不到,似挨非挨,以此来提高触觉上的灵敏。
3.        意守周身。应用意念活动要注意整体性。意念的内容多数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说,动与静,松与紧,快与慢,进与退,撑与抱,起与落等等,应把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又要把各类矛盾融为一个整体,对于体内与体外的意念,即应注意做到内不外流,外不内侵,又不能把它们截然分成两个没有关系的内容。总之,意守周身就是把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又能通过局部把整体表现出来。
4.        意念的变化。意念的内容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在不违背总的原则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于具体人的意念活动。意念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个人练习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多加深而又加以简化与提高。
三.松与紧
意念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难掌握的恐怕就是松与紧了。昔日王芗斋先生能用细竹竿定住摆动的数百斤大沙袋,可见其把松与紧调整到何种程度!
松就是在保持一定的肩架的形式下令肌肉、韧带表情尤其是精神尽可能地处于一种轻灵舒适的松弛状态。这种状态使人气血通畅,意念活动易于贯彻。提高前庭器官(眼耳等)的灵敏性,及人的大脑小脑的反应增加速度,并增长了人的内应。当然,若要想放松,首先要心平气静,去掉与练习无关的杂念,就是说要能静下来(相对而言)。
紧,则是根据需要,由精神和意念活动在瞬间把周身“叫整”一下,表现为“张”或“发”的意念在极短的时间中定一下。若把松说成是静,紧则是动。而松紧都不是绝对的,松随时欲紧,紧则立即松,松中有紧,紧中又有松,静中有蠕动,外动则内静,神松则意紧。这种松松紧紧、动动静静的练习,不断地提高练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反应速度,若非实地练习,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松与紧的关系用一句拳语来概括就是“松而不泄,紧而不僵,松即紧,紧即松”。几乎在一切静与动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体现着松与紧,希望习者能重视并悉心领会。
四.肩架之搭配
意拳与各家拳术一样,也有自己的肩架要求。与别的拳术不同的是,以意念为主来调整肩架的形式。肩架体现为形,拳语曰“有形则力善”肩架配备得当,则重心稳固,整体性强,意念中的东西,也就容易体会。意念与肩架是拳术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肩架靠意念支配,意念通过肩架有一定的表现,其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意力相合的一种体现。
对肩架的要求应重在对意念的理解上,而不是单纯求姿势的准确,以意念充实肩架,不仅使习者感觉浑厚有力舒适,更能提高习者的灵活。当然初学者应先把姿势肩架摆正确,并把肩架上的一些要求应用到日常的活动中去,养成习惯,对于形体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五.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是意拳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无论练习或者实用都离不开有意无意地自我调整。谁调整得快调整的水平高谁就占上风。
自我调整就是通过自我感觉检查意念在自己身体上产生的反应并与拳术要求进行对照,以此纠正缺点提高水平,并且逐步把本能与意识结合为一体。所以调整也可以说是把自我感觉与意念活动连在一起的纽带。
调整可分为恢复平衡状态与向更高要求的平衡状态两种。这两种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可分的,因为原平衡状态也是一种预定的目标,在基本做到后,新的理想状态又是预定目标了。
在按一定要求练习时,可以发现习者已慢慢偏离了最初的状态。比如说肩架变形了,重心偏移了,意念局部了等等。应以意识使其恢复原状态。随着水平的提高,意念活动的要求也提高了,为达到新目标,习者又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去建立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当然一些基本的调整是始终存在的。
调整需要局部整体兼顾,对肩架而言应周身与个别肢体都应注意到。从大的方面讲,精神、意念、肩架等每个都是局部,而合起来则是一个整体,调整时要注意到所有方面。一动百动,协调一致。这些若不以意识指导,是难以做到的。
松与紧的调整,在习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每一动静无不存在松与紧。静是由于各方面受力均衡而定,而这种均衡却是在不断地松紧调节下才能形成的。动须灵敏善变,全靠内部松紧调节而定。练习中要求得一种松紧之间的状态,就好像刀刃上的天平,全靠其在不断地松松紧紧的变化中才能保持其外表看来的平衡。这正如拳语上所言:“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生生不由己动”由连续的快速的细微的(以至不易察觉)的运动来形成一种似乎不动的平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最灵敏的状态。即使外形在动,内部也是这种状态。练习久了,由于外力而来破坏其平衡时,会不由自主地调整。所以说,调整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成为人的本能了。
重复地讲,调整一定要过细。认真检查自我感觉,意识要深入己身遍处,求得周身内外松紧同步,求得神形意力相合一致,达到一种凭感觉,甚至凭直觉意识一动,一切皆到的境界。
六.力在自然
拳术之应用往往表现在招式与力量上,其实二者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无非就是力的运用罢了。招式本身也是力,只不过是按规律定好的动作去用力而已,使用时根据平日形成的条件反射去做。试想,格斗双方情况多种多样,哪有一一应对的招式,即使有,又哪有时间去选出来应战呢!所以,许多招法甚多的人败在精于一两招的人手下。但这一两招,并不单是一种方法,而是包括了拳术中的许多原则。可见练习原则,练习基本功并把其变为自己的本能才是最根本的。我认为即使要练招法,也就是练习自己在各种情况各个方面都能得心应手发力而已。但这些发力必须含有拳术中的根本原则。
得心应手在于能顺势发挥本能之力,也就是自然之力。蓄势对敌是有意识的,何时出手与发力即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通过训练,许多原则已成为本身的能力。因而,习者若是要多有收获,还是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为好。另外,平时应养成一些拳术要求的习惯。比如前面讲的肩架,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也要追求和体验习拳时的种种感觉。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心绪平静和耳目的灵敏。注意一举一动不用拙力,培养与保持轻灵与浑厚的气质、虽静但即时可动的状态。锻炼与日常习惯相结合,就不难理解力在自然的道理了。
一九八四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