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内功 > [转载]杜子宇:李派太极拳修炼综述(3)

[转载]杜子宇:李派太极拳修炼综述(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30 08:59 编辑: 网络 查看:

”连珠一圆中。所以,“中土不离位,万变不离中”即是步法要则。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依中定而变化,于是才保证了静中求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及其拳含功、功含拳、拳功相融的法则细施。而且使拳势变化都在心定步稳的基础上沉稳而轻灵、气和而畅通、运化而入微、松静而安舒、协整而自然。基于这中定的“衡中准”而变步“动平衡”,步虽千变万化而绝无失中、失重、失足、失机之弊,也不致散气、失意、惊心、乱神之咎。中定主宰五步,五步又在验证中定。

圆活在手,轻灵在脚。步随身变,身随步移。中定为五步灵活之本,五步为三节神妙之根。依中定而活步,再灵活也稳定。妙化一身,步是根本。故有“拳打三分,步打七分”之谚。诸如此类诀语着实不少,比如:“手比药箭身比弓,消息全在后腿蹬”,“打手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等等,既说明步的重要,又说明“

手足之情”。三节协整,手足相应,手助步稳,步帮手巧。这“情同手足”本是自然。但是,“顾手不顾足,打拳不说步”却是普遍存在的流弊。李瑞东老先师的《初练所忌》会给人以全面的启导,现录于下:“夫初练者,受教之始,宜端正趋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眼不顾手、手不顾足,此谓之‘盲练

’。尤忌身形不活、手足不随即用拙力。盖用拙力者,乃欲显真力也。殊不知力与气连而气与身通,岂有身形不活、手足不随、处处尚夺力而能显力者乎?此谓之痴练。如欲避免上述之病,练时唯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气催力。力顺遂而气自流通,气流通而力自沉重。由是本所学之拳术时时演练,切勿间断,务求纯熟。熟则眼到、手到、足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步之不稳,步之不随,步之不活,一切都是枉然。

中定统五步,平中准。内养精气神,外圆身手步,内外归一。静定安详,无极之态,无法之形,但寓存着动静全息,隐藏了万法之机,却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一动即法”的万妙出处。故绍堂先生曰:“静定乾坤大,展动万法生。”静定藏妙而未显,中统五步成奇变,这就奠定了“八卦奇门任我移”的奇变之基。正如绍堂先生所云:“一身辗转不离中,周身无处不太极。太极围绕中定运,万法皆由中定生。”

中正、中和、中定,彼此不离,相辅相成,其中隐藏了合内外、合形神的真意。三者统归中而融于神。太极拳行功强调“随神从意”、“意领气行”,这种借势通化气机是以无形驭有形、促成内功的真机。神为中,纵然身体稍有俯仰或偏倚,但仍不失“动平衡”,此乃“中正之偏”,仍不失自然。传统认为,神为理为光,心为机为音,意为法为色,统曰神心意为拳功“三魂”。人不可无魂魄,拳不可无神意。所以说“势断意不断”、“势断而意连”、“随神从意即自然”。

在天曰空,在人谓松。太极拳练人体之松融,效天空之虚空。松乃太乙练形之功。中是功,松是功,都是太极拳必须的基本功,而且都是内外兼修的悟练过程。

太极拳之松,是在中正、中和、中定基础上和意清、心安、神定统领下的通身疏沉和融通。但绝非常识中的无机松散或松懈。松与紧相反相对。紧乃“密集紧凑”,故说“不紧即松”、“放开即松”、“舒展即松”、“自然即松”。松乃静之体、和之象。唯静唯松,故曰“松静”。松是内外全松,心安神静曰“内松”,中正安舒曰“外松”。唯以内统外方通身全松,成就真松。正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也。松则意不强用、劲不努使,似有若无,若即若离;身正气和,融融和和,一气浩然,从而渐明一身脱换之境。松,关窍开、脉络通、气血畅,意领气行而运化入微、化解阴质、凝练真气、造化内功,从而体证“融通致化”的妙用。松,肌舒皮展、节开筋驰、毛窍皆开、气连天地,大开融通新境域,从而悟觉浑然人天之妙致。如此松融一身,和其形神,太极拳才不徒手舞足蹈、劳而不获、荒废光阴。松功即成,紧在其中;由松入柔,至紧至刚。松紧、刚柔,皆阴阳互济,极化互反,本是自然。这动静、虚实、柔刚、圆方,其实都是“松紧”的正解,都是混一理象的纷呈。从而合应太极妙理而全其武道,成其真用。恰是:肌松皮舒身灵便,节开筋长力增加。

实践起来,松功又包含了松沉、松静、松柔等内容。

㈠松沉

太极拳无一不重视松功及其养怡大用,而且突出松沉。有人还为松沉而辩解,结论是:要松不要沉。其实实践体证说明,不松则不沉,不沉则不松。故说,即松即沉,即沉即松,松即沉,松沉相因,相辅相成。切记这松沉之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阴阳道体而不是一个寂死之物。身松则脉通,脉通则气畅,气畅通而力自沉重,这是自然。顶虚领自虚灵,气下沉自沉实。上领下沉而阴阳颠倒,心气交合而水火相济,这气沉丹田切莫小视。松沉和虚灵共存,阴阳相照,相反相成,都为神意所统贯。这就犹如携领提衣出洗盆而衣水俱下之情,都是自然。太极拳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至于舌抵上颚、提肛及其功用,在此不论)乃向上之意外,而沉肩、坠肘、坐腕、塌腰、落胯、溜臀等等身法要领之沉、坠、坐、塌、落、溜等无一不寓下沉之意。这正是太极拳无式不打沉劲的由来。就其整体而言,乃顶上领而通身下沉,一领全沉,上下对抻。上部空松下部沉实,空胸实腹,恰如“不倒翁”之情(但绝非“不倒翁”之顽实和顽空),自然妙成空松沉稳之效,神气相感、心肾相济之用。上部空松以尽虚灵,动静刚柔以尽活用;下部沉实全尽衡准,步履坚实虚实分明。步动轻灵是沉稳下的轻灵,没有实足之沉稳,也就没有虚脚之轻灵。两足虚实分明,至成沉稳和活步的根本。足得中正、重心而沉稳者为实,足依实足活变者为虚。实足落地生根,植地如桩,五趾抓地,固若磐石,支撑八面。从而虚足转换八方,举步轻灵,落如履冰,步如猫行。及至虚实灵换,自成“行云流水”之情。一经纯熟,从“有虚实”而至“无虚实”,是“练有归无”的一重境界。其实,此无非无,乃无藏妙有。“实无实,虚无虚,虚实灵换神不知”。如此,这虚实灵换莫测之情就不止限于两足,而是周身太极、处处妙机,虚实变换都是莫测了。松沉功夫尽善,腰部基础牢固,下盘功夫与日俱增,太极拳修炼便可慢慢登堂入室矣。

㈡松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