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中蜂濒危背后的经济推手

中蜂濒危背后的经济推手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4-28 17:47 编辑: 网络 查看:

  养蜂者在取蜜查看蜜脾

  □记者游晓鹏文图

  核心提示

  2006年,农业部将中蜂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不过,文件层面的重视并没有阻止中蜂滑向濒危。与意蜂的步步紧逼相比,经济推手对中蜂的迅速沦落作用更大。只有在深山里的老年人才有条件养,才愿意养中蜂,年景差了产量低,产量大了没销路,养蜂人的处境进一步加剧了中蜂的生存危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山东、重庆、辽宁、山西等地均设立了中蜂保护区,严禁其他蜂种进入,禁止对野生中华蜂的随意捕捉和出售,并对养蜂者给予技术指导和补贴。记者调查发现,我省蜂蜜产量高居全国之首,却仍处于无一处保护区、缺乏政策性补贴,甚至还没有一家省级养蜂协会的尴尬境地。

  [A]

  养蜂不如打工

  “养蜂真不如打工去。”

  记者造访之际,郭建林,这位省内中蜂养得最多的蜂农,却正踌躇今年要不要把蜂箱卖了出去打工。村里几乎没有耕地,收入全指望养蜂,虽然耗尽心血构建的蜂场颇具规模,效益却着实一般。在山外,一箱意蜂一个星期甚至三两天就能取一次蜜,年产量在150斤左右,甚至达到200斤。山里,一箱中蜂一年通常只能取一次蜜,一箱取5~10斤。养蜂8年,郭建林只在2008年单年取过两次蜜,200多箱蜂收了4000斤。“那一年风调雨顺,花开得多,采蜜期天气也好”,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多的时候,蜂场产量在2000斤左右,最低时还打过600斤。

  即便产量上去了,销路也是问题。近年来,当地土蜂蜜的价格一直徘徊在十几元一斤,郭建林的蜜全部卖完,一年也只有不到4万元,和岳父一平均,一人只挣1.5万元,还不算成本,“如果出去打工,一个人少说也能挣3万”。

  济源市黄背角村20多户养蜂者,全部是自产自销,靠来周边旅游的散客消化,极少数能直接卖到城市里。前些年,济源一家的蜂产品加工企业联合240多位当地蜂农成立了合作社,不过,中蜂养殖户却没有被吸纳进去。“我们的蜂蜜主要是走出口,国外的标准都是根据蜜源和颜色划分等级,比如槐花蜜、党参蜜等,并没有意蜂蜜、中蜂蜜之分,所以没有中蜂蜜这个概念。”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崔怀军称。

  事实上,中蜂蜜,也即土蜂蜜的价值在国内正越来越被看重。河南科技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张中印介绍,《本草纲目》中记述其对人体健康价值高,是药引的首选蜜,堪称“蜜中精品”,也由于酿蜜周期长、蜜源稀少被誉为“蜜之珍品”,其蜜色泽金黄、口味独特,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润肠、润肺、解毒、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而近两年,受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土蜂蜜更因产地偏僻、生产环境无污染而受青睐,价格开始上涨。

  “去年涨到了一斤25~30元,不过,买的人还是少,我整天忙蜂场、照看家里老人,不知道哪里还有销路,也没有精力去跑。”郭建林最近的一单生意,还要追溯到一个星期前。一位游客买走10多斤蜜,一斤只卖了20元。“卖一点是一点。”在山上,他家已经积存了近2000斤蜜,照往常年景,要花一年时间才能卖完。

  “从经济效益上讲,中蜂相比西蜂确实处于劣势。像意蜂,不仅产蜜能力极强,生产蜂王浆的能力也首屈一指,同时也适于生产蜂花粉、蜂胶、蜂蛹及蜂毒等,生产性能堪称全面。”郑州市养蜂协会秘书长王习合说,与意蜂相比,中蜂少量养殖还行,大量养殖的难度很大,蜜产量低,也不产蜂胶和蜂王浆。

  [B]

  青黄不接

  根据中国蜂产品协会2013年公布的市场监测报告,2008年至2011年,我国的蜂蜜产量均维持在40万吨左右,河南省的产量则在10万吨上下浮动,稳居全国第一。

  数字的辉煌背后却是养蜂业的尴尬现实,我省仍无一处蜜蜂保护区、缺乏政策补贴,甚至还没有一家省级养蜂协会。“80年代河南省曾成立过养蜂学会,后来又变更为蜂业协会,但已多年未开展工作。一些地方上的协会多是企业组织,没有政府背景,争取政策、开展活动能力非常有限。”王习合说。

  2006年,国家农业部将中蜂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一同列入名单的还有北京鸭、太湖鹅、南阳牛、关中驴等。不过,中蜂并未像其他家畜那样,享受到国家补贴。

  在国内颇有影响的《蜜蜂杂志》主编吴银松受访时表示,2009年后,蜂业情况有所改观,一方面,国家推进蜂产业技术体系,在包括河南新乡在内的20个地方设立综合试验站,试验站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出资邀请专家为蜂农做技术培训;另一方面,经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等人呼吁,养蜂人的汽车在赶花期时不再收取过路费,开支有所减少。

  不过,总体上,养蜂仍是一项受重视不够的产业。

  “很多地方只看到蜂业经济总量不高,却没有看到蜜蜂在整个自然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国外,很多地方甚至专门花钱给经济作物进行蜜蜂授粉以增产。”吴银松说。

  2010年,农业部发文要求地方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强调“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增质的经济及社会价值远远高于蜂产品的价值”。不过,花钱买授粉的现象在国内仍不多见,陕县养蜂协会会长申泽章就认为,养蜂业其实是在为整个中国农业、林业发展“免费做公益”,所以应给予更多扶持。

  经济效益偏弱,直接导致养蜂者减少,与意蜂对中蜂的生物威胁相比,这对中蜂的影响更为不利。

  在黄背角村,像郭建林一般年轻的养蜂人是极少数,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村主任郭小同说,80年代村里人口曾达到400多,因为太偏僻能走的都走了,如今只剩下80多口,年轻人嫌养蜂挣钱少,都出去打工或者在山里养土猪,养蜂成了老年人的专利。

  南阳市养蜂协会会长侯朝阳告诉记者,协会刚刚对该市养蜂人员做过统计,发现养蜂人目前平均年龄达56岁,总人数也比10年前少了三分之一。

  人力的缺乏导致中蜂的养殖大多处于极粗放、低端的水平,“很多人都是在家放个蜂筒,把蜂王诱来,有蜜就取,取之无度,没蜜也不做管理,任蜜蜂自生自灭”。张中印曾在南阳、三门峡等地调查,发现山里多数蜂农都是这个状态,且后继无人,“这一批老年人去世了,恐怕中蜂也就丢了”。

  河南有必要选择济源、陕县、南阳等中蜂相对集中的山地设立中蜂保护区,出台扶持政策,保住中蜂的最后一片乐土,这种呼声不仅在专家层面有,蜂农也在疾呼。申泽章自家喂的是意蜂,但一直关注当地中蜂的生存状况,去年12月曾给当地领导及中国农科院写信,呼吁在陕县建立中蜂保护区;更早的时候,南阳西峡一位养蜂的教师在四五年前就在《蜜蜂杂志》上发表文章,呼吁在西峡设立中蜂保护区,不过,目前均无进展。

  [C]

  最后一张牌

  记者了解到,2010年12月,农业部印发了养蜂业十二五规划,将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写入发展区域布局。目前,山东、陕西、重庆等地已陆续建起中蜂保护区。保护区是如何保护中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