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阳朔现象”形成的两大推手(2)

“阳朔现象”形成的两大推手(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1 18:33 编辑: 网络 查看:

阳朔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举世闻名的漓江流经阳朔县境 69公里,是漓江风景的精华江段;阳朔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月亮山奇观;有蜚声中外的电影《刘三姐》抛绣球定情的千年古榕; 有风情万种的遇龙河田园风光;有中外游客云集的西街等等,整个阳朔就是一座世界级的“山水公园”,无数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金矿”。尽管阳朔其他资源也有,但只有旅游资源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如果忽视了这个最大的优势,就阳朔当时的条件而言,将其他不是突出优势的东西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来发展,是很难形成经济优势的。

阳朔的资源优势决定了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到了上世纪年到阳朔的游客为1.65万人,旅游收入不到200万元;1987上升到145万人,旅游收入721万元。只是当时到阳朔的游客多是过往“一日游”,留宿的很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比10年前尽管有了大幅增长,但旅游业尚未形成县域支柱产业。

(二)“旅游名县”:激活发展效应

鹏考察阳朔后题词

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投入。阳朔当时在配合桂林市进一步完善漓江游览的同时,先后开发了西街、聚龙潭、世外桃源、刘三姐水上公园、兴坪渔村等景区;相继推出了“阳朔一晚两天游”、自行车旅游、修学旅游、漓江徒步游、遇龙河漂游等线路和项目,到1999年,阳朔的旅游建设已初具规模,有大小游船106艘,旅游车400余辆,旅游饭店55个,床位2750个;旅游餐馆56家,娱乐场所30多处,旅游工艺品摊店3000多个,西街形成了中外游客休闲度假、观赏风情、餐饮购物的特色街。

建设项目拉动旅游持续发展。

人气旺则旅游旺、旅游旺则财气旺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达14%1987年相比旅游收入增长了14倍多,阳朔从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转化。

(三)“旅游强县”:提升发展平台

200310月,世界旅游组织推介阳朔为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及《印象·刘三姐》开始演出,以此为标志,阳朔旅游业经过20多年量的积累产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时期,阳朔开始大力推进从“旅游名县”向“旅游强县”转变。

旅游产品精品化是旅游业产生质的飞跃的关键

《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和国际旅游组织的推介,为阳朔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大量增加了居留客源万人次,旅游收入万人次,留宿游客亿元,同比增长23.7%

阳朔高端旅游开始起步。级世外桃源及一批五星级大酒店开业。同时,河畔度假酒店、一尺水国际大酒店、香樟华苹度假村等一批高档旅馆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另外,已规划设计投资 4亿元的十里画廊景区和投资5亿元的遇龙河景区(旧县至观桥段),也在积极运作之中。这批高品质的旅游设施的建成和运营,将提升阳朔旅游业的层次和品位,为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创造条件。

阳朔经历了“旅游立县”——“旅游名县”——“旅游强县”发展历程。从

阳朔旅游业持续增长30。阳朔旅游业的增长速度,30年来一直高于全县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根据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最近30年,世界旅游业消费每6年翻一番,是全球产业中持续增长潜力最大、攀升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学者沃尔夫说,“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具有明显文化娱乐特征的阳朔旅游业,也证实了它是阳朔经济增长的强劲驱动轮。

三、推手之二:建设项目大批推进

阳朔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阳朔旅游项目投资迅速升温,各种建设项目就必然成为阳朔经济的强大动力。1988年之后,阳朔通过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

(一)西街与县城改造首掀波澜

在两个世纪之交,

实施西街保护性整治项目。9月至2004年底,阳朔争取自治区支持700万元,组织投入3000万元,对西街1355024平方米的公私房屋进行了改造整治。整治后的建筑一律为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木门窗、吊阳台、石板路、古街灯、隐管线。由此,这些桂北特色的建筑符号和建设理念,便被确立为阳朔的建筑风格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阳朔建筑文化和特色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