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转载]大成门老师(或师傅)隐秘了什么好东西(2)

[转载]大成门老师(或师傅)隐秘了什么好东西(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10-13 09:3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此处的合指的是能在共同点上相呼应,肩与胯之主要特点在于含,肘与膝在于撑,手与足在于内吸,求其共点,有肩必有胯,如松肩必提胯,横肘必顶膝,手抱必足提,其目的在于各部位相呼应,一有都有,一到全到,开始由局部做起,逐渐应从整体去找。

(7)四心相吸:手心、脚心、顶心、胸窝皆内吸,求互相呼应,反应整体之意。

3.呼吸细长:站桩不要求运气,但要求呼吸自然、细长、气沉丹田,使小腹松圆,静心体查吸气和吐气在本身上产生的感觉,逐渐可变慢变微(但切不可憋气)而自己仍能保持肩架,进行正常练习。

4.意念与感觉:意念活动必在人的头脑与身体上产生反应,这种反应感受又可能成为新的意念活动,由基本的意念活动能引起一系列其它意念活动,只要不违背站桩的基本要求,就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四)要点提示:

1.收视听内,在精神身体放松、心绪宁静的情况下,体会个人周身内部的气血流动状况,于没有意念活动时为何样,有意念活动时为何样,二者有何区别与共点,能保持自然否,应细心摸索其中的变化,听内不仅培养内在的灵敏性,还能促使气血循环鼓荡细胞,打通关窍,使肌肉肢体得以滋养,不养自养,不练自练。

收视并非闭眼,而是似见非见,似听非听,虽松静但对外界变化仍有清醒的知觉。

2.静中求动:此处指的是在外形不动的形式下,体会并引出体内的运动,培养人的内动,若要静中求动,则先求静,在静中找动,从大动到小动,以至到不动,其实人即使再想不动也是不由自主地在微动,应觉察到这些微动,并力求把其控制得尽可能小而连续,在外看来就是不动了,这种调节方式正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生生不已而动”的表现,如高速旋转之螺旋仪,看不出其中的转动。这种形势的静(也可叫动)已具备了很大的力量,成为一种势能,一种能随时变化为动能的势能。此外,在加上“动”的意念活动,在外形上又控制调节保持“静”的形式,更是大大增加了势能的强度。这正是前面提到的力由站桩而得一部分(另一部分为肩架上的刚性)如压缩之弹簧,高堤内的洪水,喷发前的火山,点燃前的炸药,一触即发,却又源源不断,具体练习时应注意具体又要防止偏重局部。

3.与外界的联系:与外界相连,除了增加气魄之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放大,身体与视线所及的物体通过空气为媒介而有接触感,这等于无形之间将自身放大。一方面,增加外界之灵敏性,另一方面又能更细地体会体内之变化(因为放大了的东西,才更能显出其中之细微变化)

(2)同一感,自身溶解于空气与周围环境之中,与其共同变化,有我而忘我,呼吸即是空气流动的变化,周围有变化我亦跟着变,有形似流水,无形似大气,有脱形之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与养生和技击都有很大的益处,习者应深加体会。

(3)设敌,设己身已被毒蛇猛兽与手执武器的凶猛敌人包围,与其对执,随时以决一死战,体会此时心理变化与身体变化,培养临危不惧、勇敢果决的精神。

二.技击桩

(一)姿势:双脚丁八步,重心前三后七,双手环抱胸前。

(二)基本意念:保一株参天大树,上下前后左右振晃。

(三)基本要求:大部同养生桩,此处仅指出与其不同的几点

1 精神,较养生桩外放,有将树连根拔起或踏地腾空之气魄。又如狂风巨浪中之岩石,岿然不动。总之,既有一触即发之势,又有雷打不动之神态。但在养生桩中所要求的精神放松,心平气静等在技击桩中也仍要求保持。

2.肩架,下颌略收,眼从双手间向斜上看,双腿盘绕向上撑,整个身体有拧转螺旋向上撑向下踩之意,后胯有支撑,裆中斜上指,前膝前顶,在养生桩中关于肩架的要求这里也同样做到。

(四)要点提示:

1.抱树不可有规律,前后上下左右随意而动,随意而止。

2.抱树不可待全身真动时才变换,应意动则过,瞬间变化多次随抱随拉,随松随提,这也是一种静中求动的松紧活动。

3抱树须求整,用整个身体而不是局部

4抱树须与外界意念联系起来,意念一动,振动四方。

5技击桩求一种混元力,无论向何方动作都受到其他多方面的约束,须动这些约束而动,因此动时先须整而后神形意力齐动。

一. 试力

力由试而知,通过试力的练习,了解与体会各种力的特点与作用,力的变换,在运动中掌握与体会站桩所得之力。

1.基本姿势与基本意念:

由技击桩双手手指向前伸出,十指端都栓挂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远方。双手腕上挑下切,手臂及头、身体都负有重物,双手拉簧又放松簧,拉时双手手心相对,抱有一气球,松时双手手心向下,推一大气球,初练时以手动为主,以后逐步过渡到以身动为主。

2.要点提示:

(1)慢而匀,动作要做得慢而匀,这样才能在保持正确肩架的基础上体会到意念的作用,不放过细微的东西。

(2)欲行且止,欲止又动,欲停不得,欲动又止,在不断试探与摸索的感觉又融合在连绵的运动中,找出其中越来越小的间断点又将其连贯起来。

(3)把手上的接触感传到身体上、又以身体之意通过手上来发挥,由具体体现整体,又以整体催动具体,浑厚中求灵活

(4)动中求静:

这含有几个方面的意思,外动时,内部应与外部保持一致,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指在运动中仍保持站桩时的沉静状态,眼耳鼻皮肤等对外界反应灵敏,虽在运动而具有“以逸待劳”的准备状态,再者,内部的气血仍保持站桩时的自然状态,不可由于运动而变得紧张起来。

(5)保持肩架的完整性:

虽说是在运动,但不可破坏站桩时对肩架的种种要求,即是四肢与身体的相对位置有所变化,也只是在肩架要求的附近变化,动是整体的动。

(6)处处皆挣力:

与站桩一样,试力运动处处受到各种外界力的牵制,哪么稍微的一点动作,也会受到外力的阻碍同样影响到外力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体会身体与地心的争力与空气的阻力,一举一动皆受到它的影响。

3.几种力的解释

这些力在站桩中就已经以内力的形式具备了,只是没有反映在外形的运动上。试力使内外统一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试力是站桩的延伸,此处把这些力分离出来是为了便于解释问题,在实际练习与应用中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体现的,即是挣力又是本身之力。

(1.)三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