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太极推手的内涵/顾新法

太极推手的内涵/顾新法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4-25 13:34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 J& y- K: R. r% K3 ]
顾老师探藏妙玄) P: c' Y5 c; l1 X

  W- F3 l2 r1 G


9 d) H4 g& R% x! o& V8 \1 K- [+ M5 K警察学院讲课* s; v4 P1 y6 G8 k1 e- y1 f) A
2 C; }! K4 b; `0 s- d


" C9 ~1 k' G9 }- M4 P0 o" H- z2 J) K' }) a


* d# M  A* l  J顾老师与吴图南传人黄震寰教授合影! O' p/ u; Y! m1 {
4 V7 V* J4 ^5 H


  L9 g, @1 c* N) N3 {警训图片4 d- ]5 K4 M' P

: T% H, G" ^# P1 k: c- W

/ J8 ~! Q/ d, w5 b2 ]) X


& P% O$ c  [% `/ M2 S8 i4 h& i. b5 `9 l
% J' h+ J+ [5 @) z
太极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打拳的检验和提高。明确原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出功夫。- n5 k1 s0 ^* [

+ N; S3 ?) s: W2 b/ _" t  N% j一、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
. c5 G6 Y& B6 Y  e- u
- w7 K" e  e/ A9 Z1、物体与人的动平衡+ {8 p1 H9 E" t, c: a

! o* [5 i8 T! a' a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重心偏移了支撑它的底盘时,就会倾倒。
; H9 C+ S8 N- D8 u4 c* }& }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转动惯量,不断变化的各方向的离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动平衡。此时,由于它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陀螺仅以轴端接触地面,就能保持稳定转动。
' w: Q, ?1 z, l# D1 n' ?9 P- M5 v1 m( c2 v+ V5 z1 q
重心在物体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它的体积和比重计算出来,如果是同一质量并对称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内的中心点位置。以台球为例,他的重心在圆心,当杆子击到球面中心点,其作用力贯到球的重心,台球就顺着这两点的延长线滚出。如果,杆子击到球的侧面,它就偏转。
* N/ R( e; g9 p; E- ]. T' G) T8 N2 M& {
同理,人站立时,重心点大约在腹部中心,但是,由于人体的形态在运动中是变化的,所以重心也随着变化。
! u' K- N( n) P1 u& _
" j$ \* N: I+ R2、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0 T" O9 @  u6 U3 M/ K' b0 @( N
5 I; a, ~/ a! j' [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太极拳的训练,身体应做到以下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同在,达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裹臀、屈膝、圆裆、双脚趾抓地,使两腿如富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身体,并予调正。以此身架支撑两侧相对称的沉肩、坠肘,如同天平方式调整身体的平衡。太极拳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将全身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由于人是双脚着地,当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太极通过身体的虚实变化,达到《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做到立身中正,运转自如。具体过程为,当腰向左转时,依次带动胯、左腿逆时针转动至左脚,通过全身各关节的曲率变化及力度调节,左脚底对地面碾转中不断改变着力点,使左脚起到一个的轴端作用,让身体经左侧过渡旋回,身向左转,其作用力促动胯及右腿反向顺时针转动,使重心沿《∽》路线逐渐向右移动。当重心移到右侧,腰向右转,再经右脚,使身右转推动重心沿着《反∽》轨迹向左返回。重心左右移动的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来回的运行路线连成一个《∞》形。太极阴阳图表达了它的含意;太极运动中,身体的重心在二脚之间移动,这个运动的范围,以一个圆圈表示,它就是支撑身体的底盘。身体重心在这个圆内的运行轨迹∽,将圆划分为正反对称的两条阴阳鱼,它表示重心在移动时,身体两侧的虚实是逐渐相互转化的。两个鱼眼表示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不全然占煞,虚,并非全然无力。太极图间接表明,身体不允许出现《双重》,否者转动不灵。
. [( d# y$ j1 ^: M: j; i9 ^! j9 y' w+ l* ^1 p$ l' [
太极运动中,根据实际需要,身体重心运行的轨迹《∞》,可大可小,可任意变化方向,但不可超出底盘。一旦出界,身体就会出现失重现象。
% l/ I/ i* t2 g/ V0 o- \) w+ |+ \0 i$ v. c. v
由于太极以螺旋方式将身体各个松开的部位依次缠绕,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这样运行,身体与双脚之间的中心线会出现偏心距,身体就会扭斜,由于腰在转动的作用劲经胯传导至双腿产生互反向对撑展转动,此劲使螺旋身体的两侧在互推互挽运行中,在松开的各关节配合下,将身体调正。太极内劲经身体各部节节贯穿,促动身体重心沿着《∞字》路线循环,劲与形内外相合连绵不断运行,形成了太极的动平衡。实际上,全身螺旋运行与折叠转身是交织在一起的,臂掌随身缠转而动,往往当腰身已转向前,其传导之劲,使臂腕、掌指,还在依序向后逶迤婉延。这正是,太极能够《抱撑八面》,进退自如的缘由。太极通过运动的方式,展现了它绝妙的神韵。另外,太极运动还有迈步、抬腿等各种动作,虽然不是双脚挨地,但原理相同。其意,劲与形的协调一致,是内气连绵的保证。- r3 }: N% K+ o
, w' n+ `: }* A; O( V' y/ ^, @: |
在此,以太极的《合步四正》 推手,说明二人在给劲与化劲的运动中的动平衡,当乙《按》甲,甲用《(才朋)捋》转化,这过程二人共同划了一个S状的弧线,接着乙《挤》, 甲按,又运行了一个(反S)路线,这过程是《四正手》的一个回合。与此运行同时,双方在推手中各自腰腿运行了一个小太极图的路线的过程,配合身臂进行了以上的《(才朋)、捋、挤、按》的动作。双方推手的运行路线正好将两个人运行的小太极图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竖8字轨迹,合成了一个新的共同的大太极图,它体现了太极运动的对立统一。其运行轨迹是立体三维的,这里用机械制图的俯视图表示出来的运行路线,虽然牵强,但它表明了二人在推手中的运行状况。
( @: c* q! q2 T8 O$ L
) V0 L; e9 p& b# c* y0 x3、呼吸与内气及内劲的关系: # V  L( u4 s8 b" P

. K" {* Q/ R% M( n) {  Q腹式逆呼吸方式适用太极推手;当气呼出时,内气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内气运遍全身直至体内各处末梢。当吸气时,内气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这样,外气与内气形成互动,身形动作随内气而动,吸时起,为蓄。呼时落,为发。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内气是内劲之源,内功是内劲的体现。在意识作用下,内气与肌肉共同伸缩的运行中产生内劲,内劲在体内运用表现为内功,丹田气可发挥太极内功的巨大威力,内功是太极运动的灵魂。由练习意识跟踪内气在体内运行入手,以身体感觉内气的运行,逐渐练会在打拳时,不再用意导引内气运行过程,只要意到位,气就到位,即意到,气到,劲到。
7 H1 m2 b2 S7 E. T7 U4 V
" Y, y2 D' d) I! T- e1 X) D9 {二、内劲在太极推手中的应用# Z+ S( a7 B: S4 p9 u' g- ~- {
- {, u- c5 `8 j" s+ X4 W- ^0 C
太极推手,实际上,是双方劲路、劲法的较量,外形看似随意运动,这是表象,在你进我退,随曲就伸,内劲运行过程中,每一动都含有规矩。从人则顺,随己则滞,时刻调整自己重心稳定,使对方失稳为第一要务,所以《攻方》的劲总是瞄向对方失重点上,而 《化方》在臂掌的掩护下,身体以《太极∞运行》方式,将来力化解。典型实例:当对方感觉到给力后,被我引向右侧倾斜,遂改为向左给力,发向我中心部位,我身体仍按部就班运转,即可将他引向左侧。这是因为太极∞运行路线的运转方向到了两侧都是向后转的,因此,当对方用力向正面推来,我的身体就可以左右逢源,将彼劲引进落空。由此可见,太极拳不是不用劲,关键是要掌握运劲的路线和方式。太极拳的放松,是指心理上的松与静,身体由松练到柔,柔则显活,活中含劲,刚柔相济。
$ }. O. f2 o/ _) J0 y
2 m& h8 |. g2 e2 \5 u1、太极的以柔克刚
5 L* F+ r( r3 X
: T. }; k5 ]3 K) h" c3 x1 c( Z太极推手,控制为本,以和为贵,不主动进攻,看似墨守成规,保守无为,其实,只要对方出手,随时可化,处处都能还击。8 F% F( P  W, T& ?% q
* X9 A3 k8 ?/ Q# e* }* \
二人过招,两目相视,观察动向,判断意图,待彼一出手,我以臂腕迎住来臂之侧面,前节(才朋)紧,后节松开,接触部位之劲以不脱离为度。此时,精神专注,内气贯穿《彼不动,我不动,我意在先;彼微动,我先动,我劲在先。》依靠接触部位的感觉,只要彼一动,我就可知其动向。即使彼突然快速拿腕折臂,由于我全身即松开又含着整架不散,毫不与彼较劲,这样他无论动作多快,被拿部位都依附于彼,随之而动,柔活的身体迎合被拿的手臂转动,增大了手臂的运行幅度,造成对方始终拿不实。他擒拿必须用力,身体就会成为刚架,运转幅度必然受限,这样我就化解了擒拿。他拿人速度越快,产生惯性越大,一旦落空,身体就会前倾,此时,我仍在连绵的运转,只需顺势即可将彼发出,如果捎带绊别或反擒拿更出彩。
. c2 b5 v7 E/ D2 Y/ g2 V' J: M5 \$ _
如果,对方用双手向我推来,我仅用一臂即可接住来手,这是由于我全身具有内劲贯穿的柔整劲,称为太极拳的(才朋)劲,臂膀具有弹性,起到缓冲作用,无论他多么快速度和多大力给到我臂上,都不会牵动我的身体。若我以右臂应对,借彼推力向右转身,臂向后捋,将彼力引向我身右侧外,与此同时,我以太极运行方式,重心向左前移动,右腿变虚,左腿变实,使他来力落空。然后,根据现况,临场发挥。
6 |2 M7 o# C0 H' {$ i/ D5 e
$ Z2 w+ W1 T% K9 D. X(a)一旦对方身体前倾,若极力扳正,必出犟劲。我乘对方来不及上步跟身时,顺势发劲,可使彼向前扑倒。
5 {# M% N" t, C5 H! u/ F- @+ t) D/ U4 _% L# c9 i5 J8 f% m
(b)他用力推我,必出直力,一旦被我化空,迅速回撤,但是,向前产生的惯性,就会在突然回返时出现停顿,造成身体僵滞,而我此时已折转回身,以正面顺劲发彼呆实之躯侧面。这方位发力,相当竖力打横力,彼无法抵抗,自然毫不费劲,将他放出。0 i4 S2 Q) H& V/ s6 G! c, `1 N, q* L- [

4 c% K7 L; h% U, X/ a(c)如果对方给力不大进行试探,没推到我身上实处,马上回抽,我仍然粘着他顺势随屈就伸,以太极转身法的来回劲,导致彼根起,身前后晃动,此刻,顺其来回劲,扩大彼重心倾斜度,致彼摇摇欲坠时,我一给劲,彼应声而倒。
: n$ K8 p8 \1 ]% N  [
1 C' [5 T" H9 A3 o8 ^综上所述,当我以太极螺旋转动的身臂与对方打进来身臂接触,螺旋劲如千斤顶作用将其身扭转中带起及足根拔起,谓之 《沾》。双方缠转产生摩擦力,起到《粘》的作用,二人如同《连》成一体,《随》他力而动,总保持使他失稳状态,使对方无法用力挣脱,如同被软约束。同时,利用这种《沾粘连随》方式,在肢体接触中感知彼力的动向,行话称为《听力》,利于随机应变。
9 \' T7 ^. C; `- X, R
' G5 |' @3 b( T. C2、太极推手后发制人、以慢制快; [9 ~: J* h, o; Z2 V; |4 t3 h
( e3 @- y9 k5 s+ }! z
《快手打慢手》,是武术常识,太极推手 《后发先至》 的特点,似乎与常理相悖,透过它的现象看本质,太极没有违反客观规律;辩证法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可以转化。《求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由于太极推手通过接触部位《听力》在先,对方一动就可预知他的劲路,因此,虽然他先出手,只要他发力,身必成定架如靶,当力还没作用到我身上时,我心意一动,内劲就先发到他身上,反而将他放出,这称做 《打闷劲》。可实践验证:二人互相双手按胸,一方先发力,会太极内功者,后发劲,就可将对方发出。这个时间差说明,先动手者发的力慢于后发的太极劲, 就是说,后发制人是太极的方式,出手晚,不代表它发劲的速度慢。这里要阐明,太极不是不能快,平时慢练,利于养生和提高功力。需要时,可迅雷不及掩耳。举一例,一天,我在中山公园练拳,看见两只比麻雀略大的鸟,从空中向下盘旋,进行换气,我为了试验内家功夫的速度,绕到大树后面,一探身,眼前看到黑影一晃,伸手抓去,两只小鸟同时落在我的双掌之中,鸟在挣扎中发出很大叫声,引起起围观,有人说,以为谁在练口技学鸟叫呢,得知原委后,皆感惊奇,当场一个练武的熟人,予以证实后。我举起双手松开,两只受惊的小鸟,略微停顿,一只鸟先腾空,绕向一侧飞去,另一只鸟呆了一会儿,直上云霄。我体会到,内家功夫意识一闪,感应就有,身动,步到,眼到,手到。+ t( r* A6 K0 i. K
, G3 D+ z1 f! O; n! J, C8 X0 \/ ~
在一般常规的搏击中,双方之间是有距离的,对方出手无论多快,都要用时间,太极以《吃等》的方式,以逸待劳,即省时又可发现对方力的动向。一旦对方出手,我劲肯定走在其前,先化解来力,至得机得势时才发,一发必中。( F) `3 e) B. h+ I8 P6 Z

0 q$ F" b) H" m, P! ^$ r3 G实战推手,在突遭袭击时,也能随化随打,一招制敌;当对方用大力打空时,身体就会失稳,这时,我可趁在他发出力未及回蓄之际,直击要害,这样容易伤人,只有万不得已,才用此策。
* Q2 s6 \/ X0 V% J
5 j! [! D6 m- h: s& @前面已述,只要打人,必出直力,被我化空,即使回逃迅速,由于直来直去,必会出现停顿,由于太极是连贯转动运行,所以我运行速度比他快,可追到击之,这也是后发先至。% x; a' V1 f! {4 G
; m# ?) i0 ^& E' s& h
3、太极拳小力打大力的缘由5 T: M+ R* U  J/ B& ^  x" R: j% v; j
# D5 o1 z$ z/ q. Y4 B% R
(a)横劲破竖力6 y" D9 Z0 K- ^1 U0 p1 [4 h

& A- n. f3 d: q9 v《力碰力两不便》太极拳以不顶不抗为原则,如果与对方较力,必然出犟劲,全身运转不灵,被人所制。因此,只要对方一出手,我手臂与来臂侧面相接,用肢体螺旋转动的切向劲对彼力的侧面,起到横力破竖力的作用,此时他的横向作用力为零,所以毫不费劲。螺旋劲时时通过接触位渗透到使他身体失重的点上。这样,一搭手对方就感到不得劲,总要倾倒。
( A' J* W8 g7 ?: Q
( e2 ^* G) P& N. r0 c; G& J太极推手以接触对方肢体感知对方的力的变化,我根据其力变化而变,身转臂绕,缠住对方,使他总在失稳状态,达到控制。它欲摆脱,我顺劲吃入,使其失重,迫其以横向的背劲与我运转的整劲相依,以此摩擦力粘住对方,相当于拿而不发,他一旦极力逃脱,整架就散,力会中断,《断劲分输赢》,我只要顺势将劲贯到他身上失重点上,即可将他放出》。
+ J) M. s% S7 c6 Z  p
8 [& u* i8 x0 ^* _/ Q! z! d(b)顺势借力3 u0 f; D! i, a3 ~6 j4 ?/ C: g
2 \! S/ U4 I/ F% n- u
只要打人,就需用力,造成身与手臂紧成一体。我以臂接住他来臂的侧面,在接触部位顺其力方向螺旋转动,使他臂带身,沿着我转动的切线方向送出,相当一个纵向齿轮与横向齿条啮合运行。使他身前倾,顺势将其放出,这就所谓《四两拨千斤》。+ I9 b3 Z1 h* R9 {& [+ v

) |3 H0 t1 Z6 g( W: R5 U5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推手时,身臂外柔内刚如同敷于对方身上,凭经验将劲通过接触部位渗透到对方影响重心失稳部位,依据对方劲路的变化,随时调整力度,依靠意识反应,彼劲一动,随之进退,我全身太极运行方式不丢,先《舍己从人》,再随彼劲过之而无不及,使彼猝不及防,失重跌倒,这是机械齿轮机构,所不能比喻的。; ^- ]) `/ J4 @; S

) I( P+ z% u+ Q( v9 c三、太极推手的发劲6 @1 B0 `, W7 `
* j% K  {+ |! x/ a- T$ a9 ?
1、发劲的掐点
8 b" K: h7 c# Z6 V1 P9 V. Q% J
: ]/ |* L" M. N(a)发人的时刻# x: X; X  o' p: b, r7 k- e
; ]; T9 G* w8 [* X- d
只要发劲,运行的内劲就会中断,身体就会出现瞬间的定式,这正是发人时暴露的破绽。因此,太极推手以柔化为主,直到将对方引背,欲倒时才发劲,一发必中,这谓之发人须得势。
, ^8 r! l3 T5 u( ], ^" [
4 i: H7 E+ k  M+ K* x6 i发人的部位
6 e( X" Q. b% |5 _- N; l. H6 Q" ?) n, l
太极发劲的着力点是易使对方跌倒的部位,此位置是在其重心的力矩点上,这样省力。如果,他身体已经倾斜,还极力反抗,不但无济于事,还会造成全身僵挺一体,此时,贯劲准确,一蹴而就,这谓之得机。
; `' c5 i% G9 n; J0 h6 N8 a1 f( S# ~9 @0 m1 B
《发前有一拿》,擒拿的作用和太极推手发人前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有机会能一下拿住对方梢节,固住中节,带起根节,使对方失重,再发放,当然畅快。但太极尽量不拿死手,以避免楞拿人时出现对抗被人所制,这要根据对手具体情况定夺。太极常用的拿法为,利用上步进身缠绕对方身臂,当形成杠杆状态时才给劲,起到擒拿作用,此时彼无论抵抗与否,都无济于事,一发必出,毫无悬念。; ^7 C# m. T- I7 f9 z( `  K, o

8 ?2 F7 h$ \+ o+ O2、劲的发放
& y3 v0 w( R* w/ [7 N# V: y3 ~7 Q1 B) N" d
有不少习练太极拳者,数年纯功,却不会发劲。往往身与臂手在一开始就《一齐》加速发力,动作到位时,由于局部用力,肌肉紧张,造成内气不通,劲被《捆》在身上,发不出来。这表明还没有掌握前面所述的运劲的方法,就进行发力,相当无源之水。想一步到位,模仿外表动作,连续发力找劲,只能起到强化错误行为,这样盲目训练,实为南辕北辙。其实,磨刀不误砍材工,只有《从头再来》,静下心,从基本功练起,在打太极拳中体悟运劲方法,逐渐找感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出真意》。内劲是《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当练到随心所欲时,说明你掌握了。7 z' B! g& U# O7 ^5 e4 p* d, B

! m2 m- y& f. q+ S  u在某种意义上讲,若把腰腿与身沿《太极∞方式》运行,当作公转,那么臂掌随身运行为自转,二者既有联系,又不牵连,根据不同需要,总保持默契配合。这里要《矫枉过正》地强调为,在太极运动中,臂掌仅是个架,基本没有动作,仅随身劲缠转,当身上劲运到时才出形与劲。
( L3 l) u: Q! X
2 A' Y, V9 U' J7 h: f9 {& X太极拳的爆发力源于全身的整劲,意劲沿《太极∞方式》依序节节贯穿运行,脚碾地产生的反作用力,经腿至腰到脊,再通过抻开的肩将劲运至臂掌,发劲仅是在如此运劲的基础上,双腿边互反向撑展边推动全身螺旋运行的身体瞬间加速由内向外对开,内劲在柔运行到接近着力点时发《寸劲》变刚,这就是太极的柔极生刚。它如同甩皮鞭,抖转得整而柔,劲才能传到鞭梢,发出响脆的声音。其中,不可忽视,《立柱顶千斤》在运劲与发劲中的作用,身体保持中正稳定,在《打开》的胯上,随发劲灵活抖转,才能保证劲的发放。劲发出后,身体又恢复到柔整架,使发劲产生后坐力自然弹回的臂掌具有依托。发劲后要求《劲断意不断》起到延长作用力的效果,又为连接下一动做好铺垫。发劲后,如果功架松散,劲儿就会泄掉;如果功架仍然刚挺,劲儿就发出不去。
4 B) M! [; D1 l
- h/ x. P7 N  K6 Y9 Q$ h3 {' Z太极推手是太极散手的必经阶段,掌握了太极推手再进入到散手,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踢、打、摔、拿,全凭练就的太极内功与下意识反应。实战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大道无形,中国功夫的精髓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工笔画再精细也无法替代大写意作品。本人文字水平有限,极尽表达之能,综合诸家之长,结合个人所学,发扬光大中华武术。社会上遭遇的实战,才是真正的应用,它也是对当事人的理念,心理素质,技艺的考验。$ Y  S6 O6 t: [4 \3 u; l" s
, r( s( j$ |) ?5 x$ K8 L7 v
此文,我将几十年的习武和教学体验,展现给武林同好,做为赴美讲学前留给国人的一份礼物。1 y. L9 b5 b# S2 O# w* H, ?

' r; f- u  M. ^# F9 O7 T. u2 M1 u+ U0 i (太极大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