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观察】“网络推手”在微信时代对公共领域的侵袭

【观察】“网络推手”在微信时代对公共领域的侵袭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29 21:3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观察】“网络推手”在微信时代对公共领域的侵袭

中国的网络媒介正处在深受微信与微博共同影响的“双微”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成为话题事件的参与者、制造者、引导者,不断推动新闻议题的产生,不断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网络推手”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网络群体。他们出于不同的政治或经济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热点、敏感的人或事件进行炒作,甚至人为制造所谓“热点”,影响网上舆论倾向。


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半闭合的社交平台,“网络推手”几乎难以渗透;而2014年年底,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的开放,使“网络推手”终于找到路径。对于公共领域来说,“网络推手”在微信时代又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推手”一词,最早是在2005年10月,上海《解放日报》记者陈廷雯采访“天仙妹妹事件”时,由浪兄、立二拆四、非常阿锋首次提及。
  “网络推手”,又名网络推客,或者叫网络策划师,指的是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策划、实施并推动特定对象,使之产生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他们和活跃在论坛里的普通网友一样发帖、顶帖,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不是兴之所致,而是工作所需。他们可以让现实中的普通人以极快的速度红遍网络并且从中谋得巨大的利益。

根据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强调三个核心要素:公众;普遍利益上形成的公共舆论;讨论的理性、批判性与平等性。而“双微”平台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它要求整个空间向公众开放(微博),公众可以基于交流和辩论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观点,进而维护公众的利益。“双微”平台对普遍利益的关注和对政治权利监督的推崇与公共领域的核心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暗合。“网络推手”在“双微”时代就对公共领域的议题设置等问题存在着侵袭性。


“网络推手”在微信平台的传播手段及特点网络写手蜂拥出现,明码标价销售文章最开始,公众号是全封闭式,外界不能看见公众号的粉丝数量,也没法查看阅读数,只有作者本人可以看到。微信拒绝过度媒体化尝试,没有显眼的公众号推荐位,不做公众号的索引和列表。如果公众号有诱导加粉的行为,有欺骗、版权问题的内容出现,微信还会采取严格的措施制止,比如删除文章甚至封号。尽管如此,各种网络写手蜂拥出现,**文章,使微信营销慢慢升温,自媒体人明码标价,销售文章。
公众号点赞、投票、刷粉丝成商机,无需人力介入2015年以来,刷阅读量的服务陆续在淘宝上出现,激烈的竞争将利润率拉低,现在600元就能刷10万个阅读量,12元就能刷1万个赞。以红兔为例,平台除了可以刷阅读量之外,还可以刷视频的点播数和评论,明码标价,优酷2.5元1万次点播数,搜狐、腾讯视频1元1万次点播数,售价极低。

每个公众号也有广告报价,普通账号1万名粉丝的单价是100元到200元,发一篇广告文章的报价,就用账号的总粉丝数乘以单价。而一些行业的自媒体账号,因为对接的是垂直用户,报价略高,1万名粉丝报价为800元。微信时代的刷量操作并不需要人力介入,软件就能解决。
微信的隐性推动在微信时代,营销变得很难实现。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也是半封闭的,如果不是对方好友,就无法看到,要产生全民效应极难。如“神经猫”“脸萌”等现象级传播事件,很难复制。但二维码、摇一摇和漂流瓶等功能将微信打开至半封闭状态,社交圈由熟人扩至陌生人,来自不同地方的舆论信息得以聚合于此

微信“去中心化”,意见领袖寥寥无几请输入标题在微博时代,“网络推手”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很多“意见领袖”已被利益集团或公关公司利用。从众多的网络事件来看,网民接受的信息大都是网络媒介“意见领袖”们“议程设置”的结果。“网络推手”通过“议程设置”来影响“意见气候”。微信的产品策略是“去中心化”。微信时代尚没有形成类似“草根微博号”等几大阵营,也没有出现粉丝上千万名的“超级大V”。

借壳网络公关和网络营销网络推手”通常都是借壳网络公关和网络营销,其营销方式有论坛营销、话题营销、视频营销、口碑营销等。通过“网络推手”们对舆论造势与操控,使商品链从“娱乐”到“生意”,从“推手”到“打手”。当所谓的网络营销与“网络推手”合谋,就成为一种有预谋性的病毒式营销。
网络“水军”的蛰伏
微信时代,“水军”进入了蛰伏期。“水军”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历程。舆论收紧,社交闭合,他们蛰伏;舆论松绑,社交开放,他们狂欢。微信现在的评论只在公众号筛选过后才能显示,所有功能都在测试中进行,如果发现苗头不对,会立即收缩。“水军”蛰伏的时间恐怕会更长。
但还有一小部分,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活了下来。在微信兴起的最早时期,一些“水军”如法炮制,注册了很多账号,并在微信开通公众号后,将这些号养了起来。现在,已经有很多“水军”公众号开始卖文章,一篇500元。
 “网络推手”在微信时代 对公共领域的侵袭表现

以当前“双微”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为我国移动网络公关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契机。微信从2011年诞生后,便打破了移动互联网的平静。目前微信已经兼具了信息属性、媒体属性和生活属性。获得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微信正朝着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目标稳步进化。


但是“双微”环境下的移动网络公关领域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信息表达、谣言泛滥、缺少法律保护等现象,这使其未能达到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而“网络推手”即是对公共领域造成侵袭的典型代表。


干扰常态舆论的生成和表达“网络推手”为吸引人的眼球,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炒作,不仅产生败坏的互联网风气,也会误导互联网民意表达,对网络舆论造成负面干扰与负面影响。

2015年6月,“朋友圈”被广大网友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该条微信抓住了年轻人对儿童的怜悯和本能,利用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使得该图片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可以说大多数网友对具体的案例、新闻、事件并不了解,主观臆断、人云亦云、盲目转发扩散。而“贩卖儿童”大图片并非公益慈善媒体发起,发起者指向了婚恋网站珍爱网。这是恶意营销者在充分利用人们心理制造恐怖效果,此种行为严重干扰了常态舆论的生成与表达。
“伪公共性话语”与公共领域的深刻批判性相悖逆请输入标题“网络推手”们善于把一些观念性的东西通过媒体上升为“伪大众话语”,这种“话语”很快取代大众真正的声音,以个体代替整体、以虚假代替真实、以主观情绪代替客观民意。尤其在微信平台上话题展开与转换的速度惊人,通常在缺少结果和后续的情况下就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当中。信息关注“快餐式”,难以形成有效而深入的话题讨论,对社会事件也难以有深刻的批判。

加剧微信失范“网络推手”在微信场域的失范行为也加剧了微信失范 。“网络推手”**的虚假营销信息易引发市场失序乱象;利用网民的心理特征,使微信场域易成为宣泄个人情绪、表达不理性观点的场域;通过控制非理性心态和情绪传染等方式易掀起舆论暴力,包括言语攻击、恶意诋毁、群起声讨、行为骚扰等;炒作低俗新闻,在娱乐化和狂欢化思维的影响下,针对公众聚焦的热点事件,发表低俗言论或评论,污染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

我国“网络推手”已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它通过所谓的网络公关炒作或操纵各种事件,制造“伪大众话语”等方式,数次引发了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危机。微信场域的“网络推手”具有隐蔽性和不可追溯性,追寻源头十分困难。针对微信领域的“网络推手”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制度性渠道则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微信失范的常态化。同时,也倡导行业自律倡导“绿色网络公关”,以科学的营销、传播理念指导实践,构建平等共享、良性有序的网络公关环境。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舆情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