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太极 > 太极推手 > 京浪编导 编导培训 福建编导培训机构(2)

京浪编导 编导培训 福建编导培训机构(2)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1 02:36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第二场打斗戏就是老朱在中国餐馆打工的那一段了,从老朱与饭店老板之间的对立,到老朱与年轻流氓之间的打斗,再到与美国警察之间的抗衡,从中国到外国,编导向我们展现了几个人群对中国古韵文化的这种惊奇与抗衡心理。但是在紧接的戏中,我们看到了老朱因为这种“英雄”行为,最终被玛莎所接受,并且还有像玛莎一样的很多外国人从内心中开始赞叹其中国古韵文化的伟大。他们至少都抱着一种猎奇心理开始去尝试中国“推手”,影片在此时也算是把要描述的这种东西方文化之间独有的婚姻式隔膜画上了一个不完全的句号。

 

当然,以《推手》为代表的李安三部曲还不仅仅是对文化的剖析,正如我们又称李安三部曲又为家庭三部曲一样,他对家庭的剖析也是相当到位的。正如推手所暗示的那样,在这双人进行的游戏式锻炼中,运动者可以增强个人平衡协调能力。用“推手”做片名,导演借此隐喻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妥协、宽容的复杂关系。如何去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全世界各个文化背景中人们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李安从“推手”这样一个中国太极拳的运动中悟出了家庭成员间如何来平衡和协调,这更体现出了他的文化功底。导演在此片中对人物眼神的刻画,著名演员郎雄的表演风格都是值得分析的,但是在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在这里加以阐述。

 

李安导演所带有的中国文化,在美国的这一漫长旅途中,他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好的开始,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契合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一个很长的磨合期,至少在电影这门奇幻的艺术领域中是如此的。但是我相信两种文化最终会有一天达到这种默契。那时候,电影所向我们展现的文化蓝图将会更加宽泛。

 

对于《推手》这部以美国社会环境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其主题依然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什么是推手呢?这是中国“太极”中的一种专业术语,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知道其含义,更别提影片中的美国儿媳妇了。

 

片中李安以“推手”博大精深的内涵视为中国人的处世哲理,即“寻求自身的平衡”,然而在导演看来,任何事情都需要辨证来看,“寻求自身的平衡”有时候也是“逃避”的一种表现。片中的父亲便是以逃避家庭“战争”开始,以主动寻找自己的爱情生活为结局,也算是结局圆满了。

 

影片开头长达七分钟的无对白,形成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父亲与儿媳妇之间的紧张关系刻画的无懈可击。导演以短焦拍摄父亲打太极的长镜头时,角度刚好以儿媳妇因无法写作而抓狂的作背景,反之当导演以短焦拍摄儿媳妇的烦躁时,又以父亲泰然地打着太极为背景,在仅为一墙之隔的封闭空间里,突显了各自内心强烈的自我感,这也是二人矛盾的根源。为影片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都是以“家”为单位拍摄,因此大部分的“内景”也成为影片拍摄的最大的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准地把握人物性情的同时做到避免场景的反复,需要导演在场面调度上的深厚功底,也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李安对电影的细节要求甚至精确到每一侦画面的结构图。当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父亲与儿媳妇的误会越积越深,儿子的大怒才使得二人安静下来,此时,画面结构是父亲在左,儿子在中,妻子在右。这样的安排体现作为一家之主的儿子的两难处境,同时体现了儿子是这个家庭中的平衡点,因此一旦他的情绪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父亲和儿媳妇之间的矛盾将由隐性转变为显性,导致父亲的不告而别。

 

当然,世界上不存在永久的和平,也不存在无休止的战争。当家庭的主要矛盾暴露以后,也使得各自找到了宣泄的方式,儿子与妻子的争吵,父亲在打工的餐馆为自己的尊严较真……庆幸的是,最终换来彼此的理解。这也是中国“太极”中 阴阳相生的规律所在。

 

父亲和陈太太的爱情之路是影片的第二条主要线索,也为整部电影赋予了想当高水准的喜剧色彩。如果说,父亲对儿子的无奈妥协是由于一位有着西方文化血统的儿媳妇所促成的;那么,父亲与陈太太这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台湾的单身老人则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因此,爱情也是在含蓄、温情中收获。在两位老人的戏分中,导演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来表现二人的共同之处,比如小笼包、书法、太极、中医甚至是共同经历过的那段历史,无不体现了他们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骨子里那份抹不去的那份中国情。

 

李安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父亲的形象,或慈祥,或迂腐,或严厉,或自负都传达出他对父亲的理解与尊重,他对父亲这样一个伟大而平凡的身份的揣摩,没有用过多的象征、夸张的手法,而是从真实生活中挖掘角色,这也是李安经典的电影的独特气质,平凡人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一、摄影

作为一部以文化冲突为主要探讨目的的戏剧性电影,李安在要在片头部分迅速地建立起冲突双方的对峙性局面。而片头段落的这68个镜头,其实是相对完整地交代了朱老与玛莎共处一个房檐之下一个白天左右的时间,只有非常少量的对白。(朱老甚至都没有台词)那么这个任务最主要的当然要由影像来完成。为了构成这种对峙性局面,李安在基本平实的影像风格下动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手段,显示了李安作为一个成熟导演对视听语言娴熟掌握的高超技巧。但是作为运用这些手段的最主要的两个主导思想则是对比与均衡。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整个段落共68个镜头,除了一个有朱老、玛莎和琳达的三人镜头、一个琳达的单人镜头、一个玛莎和琳达的双人镜头外,没有人只有物的镜头18个,朱老与玛莎处于同一镜头内的镜头16个,朱老的单人镜头16个,玛莎的单人镜头15个,李安在这里几乎做到了最大可能的势均力敌。也就是说他首先在数量上达到了均衡,下面进入相对细化的分析:

1、风格